第A03版:闽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福清黄檗山 发现文天祥题字碑刻

是福建发现的唯一一处有年款的文天祥题字碑刻,系为北宋福清官员夏之文撰写,夏家曾出了“父子三进士”

夏之文墓碑上,右书“后学文天祥敬题”字样

白撞雨先生介绍他的发现

N海都记者 宋晖 刘露 文/图

宋末元初的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留下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金句,被后代所景仰。近日,福建省黄檗禅文化研究院工作人员在福清黄檗山发现了一处文天祥所留下的题字碑刻,这是福建发现的唯一一处有年款的文天祥题字碑刻。文天祥因何在此留有碑刻?海都记者采访了福建省黄檗禅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白撞雨先生。

文天祥为谁题字?

据白撞雨介绍,他发现的这块由文天祥题字的碑刻,是为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进士夏之文的墓碑所撰写。

夏之文是谁?夏家出了三进士,在当年可谓轰动一时,后来又都被朝廷赠予“大夫”之名,所以有“父子三进士”和“父子三大夫”之誉。

据乾隆《福清县志》记载:夏之文,字潜夫,历官太常博士,提举浙西常平都官,所至之处皆有贤能之声,政声口碑俱佳。累迁吏部侍郎,终朝请大夫,后官居江西提刑副使。

据白撞雨分析,文天祥题碑,除了因为夏之文有贤能、政声佳、口碑好之外,还因为夏之文在文天祥的老家江西做提刑官时,保了一方平安,风清气正,没有冤狱,也许这个原因,文天祥对夏之文特别推崇。

寻找夏之文墓

今年5月,白撞雨先生等一行人为了寻找夏之文的祖居地,来到福清瑞亭村,却无功而返。中秋节,他无意间从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杨锦嵩处了解到,夏之文的祖居地,在玉屏街道后埔街的龙东村。在龙东村,村民夏庆发、夏祖兴告诉白撞雨,祖上出过大人物,就葬在黄檗山。

今年9月,在夏氏老人会和林场向导带领下,白撞雨继续寻找,入黄檗山后山,车子开到一处长满参天大榕树的溪流边,就只能徒步进山了。步行一个多小时,在一处长龙脊形山的西侧半山腰,拨开一人高的蕨类植物丛,终于找到了夏之文墓。

石碑中间刻着“宋进士江西提刑夏讳之文公墓”,右侧是“景炎元年仲冬榖旦后学文天祥敬题”,左侧是“雍正八年正月元旦 旌奖孝子二十一世孙谦吉重修”。

白撞雨解释说,景炎元年(1276年)是宋端宗赵昰的年号,文天祥出生于1236年,这是他40岁时为夏之文题碑,并谦称自己是“后学”。

史志中记载夏之文的生卒年不详,从夏之文是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的进士分析,文天祥题碑大体是在夏之文去世后一百年左右。此后,又过了450多年,夏之文的第二十一世孙夏谦吉在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时,使用了文天祥的题字。

谱写一段不朽佳话

夏之文留下的作品十分少见,白撞雨找到了一首他游黄檗的《登览秀阁和康侍郎韵》:“重来登览秀,雨歇暑风微。山色长如画,天光不可围。岩幽闻夜啸,花落见春归。莫遣天花坠,沾粘座上衣。”

这首诗记下了一千年前,贤达显宦的一次黄檗胜游,表面来看,这是一首普通的风景唱和诗,但要看诗的最后两句“莫遣天花坠,沾粘座上衣”,讲的是修行之事。夏之文用的是维摩诘讲经、天女散花的典故,说的是花瓣沾衣与不沾衣的故事。

“至于是什么机缘,文天祥为夏之文墓题碑,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夏之文是入了‘循吏传’的政声口碑俱佳的好官,文天祥是彪炳千秋的民族英雄。再加上夏之文生前来黄檗登阁赋诗、参禅悟道,去世后魂归黄檗、向春而生,这本身就谱写了一段不朽佳话。”白撞雨说。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