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
十二时辰
编前: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等。自古以来,九月初九就被赋予了“长寿”的含义,因此重阳节也渐渐有了敬老节的含义。这一天,老年人要通过登高、饮菊酒等方式来祈祷长寿。
据研究,古时候重阳登高源于山岳崇拜,宴饮源于庆贺丰收。从东汉末年开始,重阳时举行酒宴渐成风气;魏晋时期,慢慢有了赏菊的时尚;而唐宋两代,重阳已成为正式的民间节日。
约上三五好友登高远眺,邀来几位知己重阳野宴,酒过三巡,微醺,万般情绪涌上心头,诗人们借着酒意挥毫泼墨吟诗作赋……今天的《史话》就从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诗词中,看看古人的重阳十二时辰。
卯
丑
寅
时
(1:00—6:59)
沐浴更衣,佩茱萸香囊
美美地睡个好觉,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来了。
九是阳数之极,在古人看来,两阳相克,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也是极凶险的日子,插茱萸等风俗也就出现了。茱萸香味浓厚,能驱虫祛湿、逐风邪。古人把茱萸制成香囊,晨起沐浴更衣,佩戴香囊在袖内或腰间。
这一风俗最早见于南朝梁吴均所著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里面有一则故事:
汝南人桓景跟随东汉的著名术士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初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破解办法是给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
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
于是,茱萸这种可以用来驱虫的植物,突然承担起了本不属于它的重大责任:辟邪。
辰
(7:00—8:59)
时
登高望远,秋游辞青
清明节,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称为踏青;重阳节,秋寒新至,此后北方一些地方的人们随时可能被风雪困于家中,于是要辞青。金秋时节,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还可以健身祛病。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牧与朋友张祜提酒上山,借登高来排遣胸中苦闷,说着纵然人生短促,终有归去的一天,不如喝酒簪菊,笑对尘世。
一贬二贬三四贬,五迁六迁七八迁,说啥啥不对,做啥啥有错,还能笑对尘世吗?心里超苦的杜甫独居夔(kuí)州,穷困潦倒,重阳这天拄拐蹒跚登城楼,写下千古七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巳
(9:00—10:59)
时
赏菊抒怀
簪花雅趣
重阳节,又称菊花节。说到赏菊文化,最绕不过去的诗人莫过于陶渊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写菊最出名的诗句。辞官隐居,怡然自得,但终因家贫,有一年重阳节只有菊而无酒,于是在《九日闲居》诗的序文中写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九华”即九月的菊花。
而诗人孟浩然去朋友家蹭饭也不忘约一波赏菊,在《过故人庄》中写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蹭饭、唠嗑、下次还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塑料”友情三件套吧。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从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可以看出,在唐代,菊花和茱萸一样是重阳季的当红装饰品,不仅要赏,还要簪在发间。
想象一下,重阳节时,人人头发里插上金灿灿的茱萸花和菊花,再配上朱红的茱萸果,该是多么明亮鲜活的画面!
午
时
(11:00—12:59)
食重阳糕,品大闸蟹
玩到中午,不免有些乏了,是时候吃点美食补充体力了。
“重阳佳辰可虚辱,橙香蟹肥家酿熟。相过一醉犹待速,为君已约东篱菊。”蛰伏南宋美食圈多年的陈造,迫不及待地为朋友准备了一大桌,品蟹吃酒走起来。
“飚馆轻霜拂曙袍,糗餈花饮斗分曹。”某年的重阳节,北宋文学家宋祁和朋友们约好了喝酒吃糕,结果起早的他不仅被冻成狗,早霜还把他的厚袍子都给打湿了。
到底是什么糕这么好吃,能让人一大早就跑出门?古人重阳节吃糕,以代替登高,寓意步步升高。重阳糕层层叠叠,每层中间都夹有蜜饯干果。《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都人重九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更相馈送,上插剪彩小旗,掺订果实,如石榴籽、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
比较讲究的是将重阳糕做成九层,形似一座宝塔,上面再做两只小羊,以合“重阳(羊)”之俗。糕上再插上小彩旗,并点上蜡烛灯,用“点灯”代替“登高”,而小彩旗则隐喻为茱萸。
未
申
时
(13:00—16:59)
骑马射箭,随皇帝游猎
唐朝初年的某个重阳节,阳光正好,风有些大。大臣们照例跟随皇帝参加游猎。箭场上,大家各显身手,箭羽声、喝彩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
这时轮到不善射箭的宋国公萧瑀上场了,只见他勉强拉了弓,连射十箭,全都完美地避开了靶子,与大地亲密接触,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大书法家欧阳询当场吟诗嘲笑萧瑀:“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强弓。欲高反覆下,应西还更东。十回俱着地,两手并擎空。借问谁为此,乃应是宋公。”
说起骑射,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规定,每年的重阳,人们必须练习骑马射箭,并把骑马射箭作为武举应考项目,只有步射和骑射都及格了,才能参加其他项目的考试。
酉
时
(17:00—18:59)
办个聚会,对饮菊花酒
戌
这一天,登了高、赏了菊、骑马射箭,再喝几杯菊花酒就更惬意了。
汉代《西京杂记》记载了菊花酒的酿法:“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秋霜之后,菊花依然盛开,古人认为这是生命力强的表现,喝了菊花酒之后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因此会在重阳节时饮菊花酒。
在陶渊明的重阳诗里,除了赏菊,就是饮菊花酒,曾赋诗:“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这样的爱酒之人,有一年重阳,缺酒了。这天,陶渊明坐在宅边东篱下菊花丛里,采了一把菊花,人花两相对,坐了许久。
百无聊赖之际,陶渊明忽见一袭白衣渐渐由远及近,这人手里提着酒壶,自称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他来送酒。有酒了,那还等什么?开怀痛饮呗。
自此之后,“白衣送酒”不知艳羡了多少人,比如皇甫冉在《重阳日酬李观》中就写道:“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卢挚也在《沉醉东风·重九》中感叹:“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独在异乡,遥寄相思
菊花酒有些上头,抱膝独坐,只有孤灯与影子作伴,思念就这样涌上心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道出了多少人的相思之情。
王维出生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15岁时与兄弟王缙去长安。此诗作于他17岁时,当时王缙返回蒲州,王维独在异乡,恰逢重阳节,遂有感而发。而诗中所说的“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蒲州就在华山的东面。
相比之下,李清照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明显直白些:“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亥
子
时
(21:00—0:59)
睡不着觉,作诗写词
长夜漫漫,睡不着啊,有文化的朋友想抒发情感,但古人没有朋友圈可发,只好起身作诗写词。
转眼已到了第二天,李白心中仍久久不能平复,在《九月十日即事》中写道:“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在唐宋时代,九月初十被称为“小重阳”,李白感叹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遭到采摘,联想到自己两入长安,都遭遇政治上的重创,心中不免有些忧伤。
(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羊城晚报、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