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耕海向洋 打造深蓝经济新增长点

十年来,我省做大做强做优海洋经济,海洋生产总值超1.1万亿元,保持全国前列

宏东渔业在西非毛里塔尼亚远洋渔业基地(公司供图)

以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闽企通过瞄准技术、装备创新,助推海上风电发展(受访者供图)

要顺应建设海洋强国的需要,加快培育海洋工程制造业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海洋开发能力,使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

——习近平

N海都记者 陈江燕 陈逸之 毛朝青

向海而生,因海而兴。福建省海岸线超3300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独特优势,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前景可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做大做强做优海洋经济,2021年,我省海洋生产总值超1.1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成为拉动福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新增长点,海洋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十年巨变】

全省海洋生产总值 突破1.1万亿元

我省海洋与渔业经济持续发展,201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4420亿元,总量规模保持全国第五位;渔业经济总产值1800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水产品出口创汇突破40亿美元,比增54.06%,创历史新高。

十年来,我省海洋经济稳健发展。2021年,实施海洋经济项目300多个、总投资2855亿元,投建深远海养殖装备13台(套),规模居全国前列;我省水产品出口额突破70亿美元,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水产品总产量853万吨、增长2.4%左右,渔民人均纯收入2.58万元、增长6.5%,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福见奋斗】

向海进军 远洋捕捞开新局

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我省远洋渔业企业中的佼佼者。1999年,宏东渔业乘着“海上福州”战略规划的东风开始创业,逐渐发展成为一家具有远洋捕捞、基地运营、冷链物流服务、水产品加工、海洋生物等完整产业链的远洋渔业龙头企业。

“我们渔民有一个梦想,就是‘造大船、闯深海、捕大鱼’。”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兰平勇说,他出生于福州连江县黄岐镇,小时候,常和爷爷摇着小舢板出海,在风浪间穿行。1999年,靠着两艘捕捞船起家,开始了他的勇闯深蓝之梦。

“要做最好的渔业企业,就必须寻找最好的渔场资源。”兰平勇表示,早在10多年前,他就判断,必须“走出去”,从近海走向境外、从大洋转向过洋是国际渔业合作的必然趋势。为了寻找新的渔场,他遍访全球各大洋,并敏锐地发现,毛里塔尼亚沿海渔业资源丰富,但加工、保鲜技术落后,许多可利用的资源被人们忽视,而这正是渔业人眼里的“天赋之地”。

于是,一个总投资3亿美元、占地9万平方米,年捕捞加工能力达10万吨以上,涵盖捕捞、仓储、加工、修造船、海水淡化等全产业链的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在毛里塔尼亚的沙漠边缘拔地而起,不仅给当地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还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际渔业合作典范。目前,该基地已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规模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

以宏东渔业为代表的闽企,是我省发展远洋渔业的一个缩影。我省把远洋渔业作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产业加以培育,2012年起,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九条措施的通知》、《关于加快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十二条措施》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为远洋渔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目前,正在建设中的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作为全国第三个、全省唯一的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便是这一系列重要举措的受益者之一。

经略海洋 海上风电加速“乘风破浪”

风从海上来,发力正当时。发展海上风电,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高度吻合。跳出以往简易的“靠海吃海”思维,聪明智慧的福建人民化作“御风者”,乘风而上、化风为宝,将强劲的海风转化为一度度清洁电能,促进海洋经济崛起。

以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闽企提前抢占“风口”,通过瞄准技术、装备创新,不断积累施工经验,完成了从传统海工企业到风电巨擘的转型,助推海上风电发展。

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来自福建平潭的企业,始于1977年平潭东庠岛的一个家庭小作坊。1996年6月公司正式成立后,现任公司董事长陈瑞喜进入公司工作,成为公司的第一批员工,从基层船员做起,到2003年担任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

瞄准海洋产业建设,十几年间,陈瑞喜通过技术和装备的升级,不断积累施工经验,带领企业发展壮大。2014年,他带着自主研发的“正力2200”起重工程船,参与完成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后来,他又带着“正力2200”回到了平潭,助力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的施工建设,先后完成了该桥各种大型吊件的吊装工作,为家乡发展风电产业提供了一大“重器”。

去年12月,全国首个海上分散式风电项目——福建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照明工程分散式海上风电项目建成。该项目并网运行后,电能主要供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本体照明和大练综合服务区使用,余电供给平潭乡镇使用。该项目开启了我国风能供给跨海大桥的先河。

除了上述海上风电场项目,还有多个风电场项目正在福建海域内加速建设。随着一批批海上风电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到“十四五”时期末,福建海上风电有望并网超500万千瓦。福建海上风电必将从近海走向深远海、从单一走向融合,助力海上经济再上新台阶。

【全景扫描】

海洋强省建设

六大领域成效显著

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6家,实施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近7000亩,“振渔1号”“福鲍1号”等深远海养殖平台试验投产。

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扎实推进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黄鱼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建设莆田南日岛、诏安城洲岛等海洋牧场,投放人工鱼礁2000多个、5万多空方。初步建成宁德三都湾、沙埕港海上绿色养殖示范区。

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全省渔港数量达到273个,启动“5G+”智慧渔港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全省海洋渔船的北斗卫星应用网络,创新研发海洋渔船“插卡式AIS”设备。

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远洋渔业规模稳步增长,全省远洋渔业企业达28家。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获批建设,建成宏东毛里塔尼亚等一批境外渔业基地。

治理能力提升成效显现。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和闽江水域禁渔期制度。开展“蓝剑”执法行动67次,登临检查船舶2.4万艘次,查获涉嫌违法船舶1379艘。

【一起向未来】

完善渔业产业体系

建成“海上粮仓”

如今,福建再次踏浪起航。近日,省海洋与渔业局印发《福建省“十四五”渔业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福建将持续优化国内外和海淡水渔业发展空间布局,推动渔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5年,水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渔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进步,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十四五”期间,我省GOP(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以上,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以上,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到2025年基本建成海洋强省,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3万元。

到2035年,我省在“海上福建”建设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跃上更大台阶,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海洋基础设施、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环境稳居全国前列,海洋开放合作水平迈上新高度,海洋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和我国科技兴海重要示范区。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