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政经事·气象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心中有“数”的社会救助协管员

福清市龙江街道社会救助协管员陈燕燕变被动监管为主动帮扶,让社会救助兜出困难群体新生活

陈燕燕(中)前往辖区低保户家里走访

N海都记者 陈江燕 唐明亮 文/图

4个社区、10个村,共有农村低保181户292人,城市低保21户30人,特困对象10户10人……这是福清市龙江街道社会救助对象的数据,而这份数据深深地烙在街道协管员陈燕燕的脑中。

“只有对救助对象做到心中有数、数中有爱,才能真正释放社会救助的温度,让他们打心底里觉得温暖。”2020年,陈燕燕接手街道的社会救助工作,不到两年时间,她对街道在保对象的档案进行了完善补充,并给每户低保、特困对象都建立了完备、真实的低保家庭档案,争取对每一位救助对象做到“心中有数”。

而这个“数”,是怎么来的?陈燕燕给出的答案是“靠走”,辖区4个社区、10个村落,都留下了她一路走访的脚步。日前,海都记者跟随陈燕燕的脚步,来到龙江街道两户社会救助对象的家里进行了走访,感受她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了解社会救助兜出困难群体新生活的故事。

雨天屋顶漏雨,老人想到的第一个人是她

今年69岁的薛阿姨,是陈燕燕当天走访的第一户社会救助对象。薛阿姨晚年接连丧子、丧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行动不便,视力不好,还要独自抚养12岁的孙子。

见燕燕上门,还带着朋友,薛阿姨看着很是激动,走前走后,生怕没招待好大家。陈燕燕见状赶忙上前,扶着薛阿姨坐下,关切地问道:“薛阿姨,最近过得好不好?身体还有没有痛?”听到薛阿姨回答一切都好后,陈燕燕又跟她拉起了家常,细细询问生活中是否存在不便之处。

薛阿姨说,儿子和丈夫相继去世后,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长期的病痛折磨,也让她一度失去生活的希望,此前甚至还有轻生的念头。多亏街道社会救助协管员走访发现后及时提供帮助,还有懂事的孙子一直陪在身边,她才慢慢好转起来。

现在每个月,她和孙子共能领到2000余元的救助金,极大减轻了家庭生活负担。

“前段时间,福清不停下雨,家里的屋顶到半夜突然开始漏雨,我腿脚不好,急得不知该如何是好。”薛阿姨说,她实在没办法,便给陈燕燕打电话,没想到她和其他工作人员立即便上门查看了屋顶漏水情况,还为她申请到急难型临时救助金3500元,帮忙修好了屋顶。

竭尽所能,帮困难群众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了解完薛阿姨的情况后,陈燕燕又马不停蹄地来到第二户社会救助对象家里走访。

第二户救助对象小婷,出生于1993年,是一名多重重度残疾人。小婷虽有事实婚姻,但未办理结婚手续,被丈夫抛弃后,目前和父母一起照顾6岁的女儿,生活主要依赖父母。

“小婷的心里只有她的女儿,可以为她的女儿做任何事,这份母爱让我十分动容。作为一名社会救助协管员,我特别想为她们母女做些什么。”陈燕燕说,她和村干部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小婷的情况后,主动向小婷介绍了社会救助制度,并帮这对母女申请到了救助金。

现在,小婷和她的女儿每个月能领到2000余元的救助补贴,生活发生了极大的改善。同时,每个季度还享受电费补贴,不定期享受物价补贴、一次性生活补贴、节日食品补贴等。

当天的走访,其实只是陈燕燕社会救助工作的一个缩影。她日常工作中所面对的,几乎都是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为此,她也是尽自己所能,让社会救助帮助更多生活困难的人解决最基本吃、穿、住、医、学等方面的问题,让他们的生活得到相应保障,兜出困难群体新生活,真正做到“救在身边,助在心田”。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