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福建日报
刚过去的9月,央企在闽项目不断传出“好声音”——
中国石化集团主导的总投资超700亿元的福建古雷炼化一体化工程二期项目投资协议正式签订。
中国航天工业集团旗下天马微电子首条专精于中小显示领域的高世代生产线——第8.6代新型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在厦门开工。
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的漳州核电项目3、4号机组获国务院核准。
……
沿着福建漫长蜿蜒的海岸线,宁德核电、中铜东南铜业、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福清核电、福建炼化、泉州中车、古雷石化等央企项目密布,蔚为壮观。
截至目前,98家央企中,已有92家在我省投资项目或开展业务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共44家央企与我省签订合作协议,全省各地与央企合作项目657个,总投资1.8万亿元。
央企项目活跃于福建重点布局领域,已成为福建产业补短板、增总量、优结构、提质量的重要支撑。
铸链——加快形成产业新增长极
去年8月18日,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从项目中交到开车成功,不到3个月时间,创下近年来我国石化大乙烯中交开车新纪录。该项目一期工程主要生产EVA、聚丙烯、SBS橡胶等各类高端化工产品,将拉动周边地区塑料、橡胶、纺织、服装、电子及仪表制造等十几个相关行业、上千亿元产业发展。
“当前,福建石化产业正朝着‘减油增化’、一体化、精细化发展,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项目大大提高了省内高端石化材料的供应能力。”中国石化福建炼化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向东说。
近日,厦门天马光电子第8.6代新型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正式开工,我省的新型显示产业图谱再增一块重要“拼图”。
“项目面向车载显示、IT显示、工业品显示三大应用市场,拥抱显示大屏化新趋势。”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王磊表示。目前,天马除第5.5代及第6代两条满产满销的LTPS产线,在建1条第6代柔性AMOLED产线已点亮,计划建设一条全制程Micro-LED实验线……
曾经,“缺芯少屏”是福建电子信息产业之短板,而如今,天马正助力厦门成为一座覆盖所有主流显示技术的高新产业城市。
我省还瞄准产业链缺失环节,借央企大项目快速“补链”,再造增长极。
由中铝集团与省政府共同出资组建的中铜东南铜业2019年3月项目达产,目前单条生产线规模、产能均居全国前列。项目不仅填补了我省的铜产业缺失,还吸引了正威电子信息新材料、福浦铜铝加工、嘉元铜箔等铜产业项目就近配套,千亿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闽东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产业发展迅猛,对铜的需求量较大。另外,冶炼回收所生产的硫酸也是省内己内酰胺企业的重要资源。接下来,我们将系统分析区域产业关联性,推动产业链配套本地化。”中铜东南铜业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杨美彦说。
赋能——共建多元能源供应新体系
坐船从福州兴化湾码头出海,放眼望去,碧海间,数十台百米高的风电机组错落有致,巨大的风叶将呼啸而过的海风转化为电能。
编号“58”是其中佼佼者。这台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为目前投用的单机容量亚太地区最大、全球第二大的机组,年发电量可达4000万千瓦时。
不过,“58”号的纪录注定将被刷新。今年,国内首台13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已在闽下线,16兆瓦海上风机正在研发……
频创纪录的“大国重器”,都是福建造!
兴化湾畔,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是三峡集团与福建省最重要的战略合作项目。始于一片沙地,园区短短五年已成为海上风电整机、发电机、结构件、叶片等全产业链聚集之地,年产值突破百亿大关。
已下线10兆瓦、13兆瓦风机的东方电气风电公司,是产业园引进的3家央企之一。
“我们将融入福建的能源布局和绿色低碳战略视为企业发展的新机遇。”东方电气集团产业发展部副部长、福建分公司筹备组组长雷建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清洁能源渐成福建优化能源结构的着力点,省委省政府有的放矢,用好政策、好环境吸引能源央企带着资金、技术、人才入闽,央地合作演绎了一个个从“0”到“1”的突破。
2013年4月,中广核宁德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产,福建核电实现“零”的突破。
去年3月25日,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第2台机组——中核集团福清核电6号机组正式具备商运条件。以福建为“舞台”,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示范工程华丽亮相!
截至目前,福建已建成宁德核电1—4号机组、福清核电1—6号机组,福鼎、福清、霞浦、云霄四个核电基地计划投资超4000亿元。
不到十年,福建核电交出了总装机规模全国第二,电力装机占比全国第一的“答卷”!
截至2021年底,福建省电力总装机达6983万千瓦,其中,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装机达到4047万千瓦,占比近58%。
央地共建多元能源供应体系,让福建不再“靠天吃饭”。随着央企风能、光能、核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重大项目相继落地,福建电网实现了从弱到强、从孤立到互联,为区域经济发展构建起稳固的能源保障体系。
拓维
——推动央地合作上新台阶
去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发改委成立省央企对接招商工作小组办公室,负责央企对接、重大央企签约项目调度推进和跟踪协调等工作。一年来,利用世界闽商大会、数字中国建设峰会、9·8投洽会、金融资本福建对接大会等平台,我省加大对接央企力度,一个常态化、制度化的央企招商对接机制已经形成。
新机制带来新气象!今年截至目前,已有15家央企与我省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当年签约央企家数为近十年最多。
从早期的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到先进制造业,再到高端服务业,央企在闽布局维度不断延展,助力福建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大型现代服务业项目落地福建是当前央地合作的新趋势之一。
引进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在福州新区建设数据中心,规划建设超4.8万个机柜,形成全省集中度最高、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数据中心集群,进一步夯实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底座。
中电集团在莆田打造的制鞋行业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在福州建设的健康医疗大数据运营项目,带动传统产业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新浪潮。
央企入闽不仅限于带来资金、落地项目,更在于引入先进机制,带来创新技术。
国投智能控股我省数字产业龙头美亚柏科,为后者引入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企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连续4年荣获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天马奖”最佳董事会奖。
中国机械总院集团在三明设立海西分院,为正兴车轮、九牧卫浴等企业提供数控雕刻机、激光切割等领域的个性化技术服务,带动福建合作企业超百亿产值。
在融入地方发展的同时,央企还因地制宜,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升维发展理念,以实现央地和谐共生。
如今,央企对口支援我省革命老区县已形成机制。国家电网与龙岩新罗区、国家开发投资集团与武平县、华润集团与清流县、中铁集团与泰宁县、中粮集团与建宁县已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助力我省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样板。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央企入闽带来的不仅是巨额投资,更重要的是伴随央企而来的先进技术、理念、管理经验和高端人才。接下来,我省将继续通过举办央企招商专场活动等多种方式,对接央企项目,深化央地合作;进一步引导省内相关产业龙头企业与央企开展产业对接和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借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央地合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