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黄晓燕 通讯员 余龙娥 文/图
“这个玉米好大,我要赶快把它摘下来!”“这是我种的玉米,居然结了两个玉米棒!”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校内的田地里一片欢腾,一群学生“农民”正在采摘成熟的玉米,体验着丰收的喜悦。学校政教处主任郑爱琴告诉记者,这是学校每周一次的劳动课。每次上这节课,学校都会安排孩子们在田间劳作一番,感受劳动的辛苦和丰收的愉悦。
学校实行责任田制 学生顺应节令种蔬果
踏上这片面积500平方米左右的田地,记者发现田里种植的东西可真不少,除了玉米,还有黄瓜、茄子、空心菜等作物。“这些作物均由学生种植、管理和收获。”郑爱琴介绍,学校因校制宜丰富劳动体验,有效地整合校内资源,在校园内开辟了一处500多平方米的“春秋园”作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全过程。
“我种过茄子、黄瓜,收获了蔬菜的同时体验到了劳动的不易,也通过耕作,学习了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感受到古人顺应自然节律的智慧。”该校初二(1)班的袁梦说道,自己在学校的劳动课程中实现了“三重收获”。
“自从我们带领学生开展种植蔬菜瓜果后,孩子们懂得了蔬果从种子到果实的生长过程和期间劳动的不易,更加懂得珍惜劳动果实。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农场。”该校初二年段长吴佑泉介绍,学校统筹安排劳动实践课时,积极探索适合城区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有效地融合课程共生点,创新劳动教育方式,让学生从二十四节气学起,了解节令蔬菜文化,知道季节性的蔬果。教导学生根据节气安排蔬菜种植,符合农作物生长的习性和特点。学校实行责任田制,为各班建立班牌和蔬菜简介,让学生了解各种蔬菜的功效和特点。待到蔬菜瓜果成熟时,同学们把亲自采摘的蔬菜烹饪成美味佳肴,尽情品尝。通过一系列的体验,引导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和生活本领,逐步养成勤劳的好习惯。
学生实际耕作 提升能力品质
如今,劳动教育课程已是该校的必修课,结合实际,综合各门学科,充分利用春秋园以及校园内的一草一物,开设极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劳动教育与实践指导手册》,根据课程内容带领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每两周一次还会举行观察菜苗体验与劳动经验交流分享活动,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聘请有经验的家长等作为专业人士到现场指导,学生参与实际耕作后,再完成《劳动实践日志》。
据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校长郑忠盛介绍,劳动教育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日常的生活、身边的校园、远方的田野,都是劳动教育的沃土。除了校内春秋园,学校深度挖掘劳动教育的社区资源和校本资源,成立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延陵蔬菜基地),以活动项目为依托,生成劳动教育融合课程,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内容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主题班会等相结合,着力加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品质,多方位、立体化弘扬劳动精神。该校《仁美耕读,鲤美五育》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还入选福建省第四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