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俞志村
通讯员 黄如莹 俞周一杰 张楚汶 庄艺琪
小溪潺潺,香樟如盖,桂花飘香,10月15日,海都记者走访安溪县祥华乡东坑村,但见山野与田地间蕴藏无限希望,东坑村两委干部带领着村民们大显身手,绘就乡村振兴壮丽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坑村以产业振兴破题,走出了安溪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偏远的乡村已经‘活’起来。”安溪县副县长洪天阳说。
致富“带头人”
建设山药茗村
走进东坑村,繁花点缀的村道干净平坦,山涧溪河流水潺潺,层层叠叠的茶园青翠碧绿,一垄垄淮山园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吃出来好滋味。”市派驻村第一书记吴晓程告诉记者,东坑村是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人口3000多人。在东坑村,几乎户户事农种茶,东坑特产“一绿一白一红”即铁观音、山药、红米,是东坑村村民收入中占比最大的产业。
“山药茗村·康养胜地”是东坑村的发展定位。依靠特色产业,东坑村村民过上了富足的好日子,而这一切离不开东坑村村干部的辛勤付出。村民们对记者说,东坑村在2018年推进发展山药产业的时候,他们心里对山药的销路充满疑虑。
“销售有问题,就找我张顺儒。”当时的张顺儒既是东坑村委会主任,也是当地知名的创业者,他这样一说,村民就放心了。
山药是清明种、冬至收,2018年快到冬至的时候,张顺儒告诉村民,要办一个山药文化节。“你们在文化节开办之前要挖好山药,挖起来一件件装好,我帮你们带出去销售。”
山药收成后,张顺儒自掏腰包租了一部中巴,买了180箱约1000公斤的山药,分几趟从东坑村运送到安溪县城、泉州市区、厦门等地去给熟人品尝,每到一个地方,逐个打电话,讲明东坑山药特色,讲述山药的功效、煮法。“随后我们又通过山药文化节一下子把山药卖出去,而且把名声打开了,东坑山药自然供不应求。”张顺儒介绍,不只是山药,这几年,东坑红米卖得也很不错。
“村干部是乡村治理的‘主心骨’,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把村‘两委’班子建设好,是农村建设发展的关键。”东坑村支部书记张地木说。
祥华乡党委书记陈培源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坑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组织振兴,扎实做好农业服务、村集体经济发展,坚持正确方向、发挥主体作用、抓好统筹结合,全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
吴晓程表示,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东坑村党支部积极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扎实苦干,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按时按质地完成各项任务,对乡村振兴示范村工作进行部署,明确责任,健全了示范村工作机制,招商引资、脱贫攻坚、文明创建等工作有声有色,全面实现了组织振兴。
扮靓“小山村”
打造康养胜地
10月15日下午,记者跟随一群游客来到东坑村的一座山上,只见茶园中一名青年男子正与一名姑娘对唱:真诚爱你是绝对,百年和好紧相随。
女青年随即回唱道:阮是茶枞好茶青,阿哥要探趁这时。
男女对唱竟有8个来来回回,男声高亢,女声悠扬,唱不尽的深情,唱不完的缠绵。歌声在空旷的山野发出回响,令所有的听众如痴如醉,恨不得重回少年时光。
张地木说,在茶乡有“手采茶叶口唱歌,一筐茶叶一筐歌”之说,游客们来到东坑村,几乎天天都能听到采茶姑娘在山上深情放歌。
小山村“靓”起来,东坑村村民的居住环境也越来越舒适。除了发展产业,让村民增收,东坑村还在人居环境整治上下大功夫,在裸房整治、拆除旱厕、整治鸡鸭舍等方面多管齐下,整合形成项目资金投入的叠加效应和集聚效应。
治理公卿溪,打造水清河畅美景。2017年以来,东坑村投入500万元实施东坑公卿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在原有河道的基础上,以水生态保护为主,通过对河道清淤清障、恢复滩地、改善河水、恢复河岸等四大措施,打造一条水清、岸绿、花美的自然景观游览小径。
整治“裸房”展现“新颜”。由东坑村党支部牵头,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大刀阔斧创建“民办村助”模式的裸房整治项目,实施景观提质工程。近年来,东坑村投入近400万元,启动饮水工程建设、推进厕所革命和鸡鸭舍改造、开展垃圾集中处理、房前屋后整治、雨污分流系统等项目。
东坑村还进行植树造林、退茶还林、房前屋后两棵树绿化工程,建设慈济森林公园、田间风情驿站、公卿休闲游园,打造“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体会到韵味”的美丽乡村。
“面子”美“里子”实
乡村“活”起来
东坑村从“面子”美到“里子”实,打造了“茗村东坑 茶人胜地”。“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我们会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吴晓程表示,东坑村三千多村民对家乡的青山绿水、产业、文化充满了自信,东坑村党支部也将带领村民继续向前发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激活乡村振兴“党建功能”,进一步夯实增收致富基础,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其中,共同致富,以产业振兴破题,让偏远的乡村“活”起来。
(本版图片 邱宏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