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福建日报
海都记者 董加固 通讯员 郑晓岚 文/图
日前,全省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动员部署视频会召开,并印发《福建省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方案》,要求全力实现“一年明显见效、二年基本除治、三年完成修复、长期加强管护”总体目标,全力维护我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安全,打造美丽自然的生态岸线景观。
互花米草已被列为全球最危险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中国则是受其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眼下,在多年治理互花米草经验的基础上,福建正式向这一外来入侵物种宣战,对全省现有136620亩互花米草的除治、修复、提升及后期管护进行统筹安排,全力斩草除根,防止死灰复燃,让美好滨海生态成为全民共享的绿意空间。
动态
泉州市长督导互花米草除治攻坚
10月29日,泉州市长蔡战胜带队到丰泽、石狮、晋江开展林长巡林暨督导互花米草除治攻坚。
当前,泉州市正全力推进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通过机械挖除翻耕、人工挖(拔)除等方式,因地制宜开展除治修复工作。蔡战胜先后来到丰泽区城东街道南堤、泉州湾(石狮段),认真看进度、找问题、解堵点。他强调,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根据互花米草分布区域、面积大小等特点,实施“日调度”制度,科学统筹资源,灵活调配力量,区域协同、联动除治,强力推进除治修复,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年度任务,打造美丽生态岸线。
蔡战胜指出,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水平,统筹好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各级林长要发挥调度指导作用,加快实施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大力推进园林绿化工作提质增效,确保林长制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保护巍巍青山、守好生态安全。
现场
“机械+人工”除治互花米草
在位于泉州丰海路旁的互花米草清除现场,施工工人和海上施工机械正忙着除治互花米草。只见数台挖掘机正分布在各个区域同时进行作业,先将互花米草深埋地下约1米的根茎连根拔起,再就地把根系朝上,茎叶朝下反扣多次下压,压入淤泥,并将滩涂压实整平。
“互花米草兼具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繁殖方式,单纯的割除地上部分完全不能阻止其二次萌发,这给治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我们采取了‘机械+人工’治理方式,对互花米草进行除治,全力守护湿地生态安全。”泉州丰泽区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道。此次整治工作坚持环境保护优先,因地制宜选择科学的除治方法,主要采用物理除治方式,对成片分布的互花米草,鼓励采取刈割+旋耕、刈割+翻挖根部、深翻等方式进行除治;对零星分布或红树林内散生的互花米草,则采取人工挖(拔)除。
调查 互花米草破坏生态 底栖生物失去生存空间
我国在1979年从原产地引进互花米草。从此,互花米草便沿着我国海岸线,开启了长达40多年的疯狂扩张。在异国他乡,互花米草表现出了两面性:保堤护岸、抵御风浪、促淤造陆,是杰出的海岸守护者;同时,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侵占原生植物生存空间,堵塞航道,诱发赤潮,严重威胁海岸生态系统,是令人闻风色变的生态杀手。
“互花米草适应性强,在河口地区淤泥质海滩上生长得最好。”省林科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谭芳林说,互花米草成年植株高约2米,根系最深能扎进地下1米的土层中,茎秆密集,叶片布满发达的盐腺,能将根部吸收的盐分排出体外,还有丰富的通气组织为根部供氧,在每天两潮、每潮浸淹时间6小时的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
在南京试种成功后,互花米草开始北上南下,向沿海省份推广。第一站便是我省罗源湾。以此为起点,互花米草在福州、宁德、泉州、漳州等沿海地区落地生根。
“地下根系盘根错节,造成滩涂土壤板结,螃蟹、贝类等底栖生物失去了生存空间。”霞浦县林业局三级主任科员朱丹说,互花米草扩张速度快,能够迅速形成单一植被群落,侵占短叶茳芏、芦苇、红树植物等乡土植物的生存空间。福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候鸟迁徙线路的重要节点,每年有大量南来北往的候鸟在滨海湿地栖息觅食。受互花米草影响,众多雁鸭类、鸻鹬类候鸟失去了立足之地与食物来源。
措施 对症下药斩草除根 还要防止“死灰复燃”
经过多年扩张,互花米草已成为中国海岸带最大的威胁之一。多年来,福建与互花米草一直处于僵持不下的拉锯战中。只有对症下药、系统治理、全盘作战,才能真正斩草除根。于是,福建正式向互花米草宣战。
“考虑到互花米草的生物学特性,我们坚持全省一盘棋,实行区域协调联动除治、重点湾区一体化除治。”省湿地保护中心副主任周冬良说,在总结多年来局部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福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选择科学的除治方法,优先采取物理除治方法,确保不对海洋生态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成片分布的互花米草,我省鼓励运用刈割+旋耕、刈割+翻挖根部、深翻等方式;对零星分布或红树林内散生的互花米草,鼓励人工挖(拔)除。其中,刈割+旋耕模式,是福建的技术创新。其要领在于,互花米草刈割后,待其自然萌发,用旋耕机充分切碎根系并埋入淤泥中,充分破坏其地下根系的同时,阻断氧气向下传输,降低新萌生率。旋耕次数至少2次,每次机器行进方向相互垂直,深度要达到30到50厘米。
“互花米草除治后,要开展日常巡查和定期监测,特别是在春夏生长季,预防复发。”周冬良说,各地要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一经发现新萌发的互花米草,应采取人工拔除或踩踏埋入淤泥中等措施,及时清除。
效果
还滩于民
候鸟提前回来了
今年9月25日,福建省观鸟会调查员在闽江河口湿地开展鸟类调查活动时,观测到一只勺嘴鹬。这是今年秋冬季,福建省首次记录到这一全球极度濒危的物种。作为冬候鸟,勺嘴鹬常于每年10月底飞抵闽江口,至次年4月离开。今年的观测记录较往年早了一个月。
鸟类是重要的生态指示物种。南来北往的候鸟,见证着闽江河口湿地的生态变迁。
闽江河口湿地曾饱受外来物种入侵之苦,互花米草面积一度超过5000亩。“我们在治理区域引种秋茄、短叶茳芏、海三棱藨草等乡土植物,同时保留部分光滩供水禽觅食栖息。”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林文波说,如今的闽江河口湿地,“芦苇摇荡绿水悠,留鸟候鸟满洲头”。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难得一见的珍稀濒危鸟类,都可以在此觅得踪影。
“互花米草除治完成后,我们决定种植红树林进行生态修复。”罗源县林业局资源站站长邱守滚说。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在互花米草除治区种植红树植物等乡土树种,通过生物替代的方式抑制互花米草“死灰复燃”,被认为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方式。
但在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王文卿看来,红树植物也并非种得越多越好:“一方面,要注重树种多样性,避免树种结构单一;另一方面,要适度‘留白’,合理的光滩与养殖面积,能够为珍稀鸟类提供充足的栖息与觅食空间。”
不仅要还滨海湿地最原本的样子,更要还滩于民,打造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生态岸线,实现生态惠民、利民、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