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唐明亮 文/图
涉疫废水安全处置,是疫情防控中关键一环。如何牢牢守好防控“最后一道防线”,确保防控“零污染”?3日,海都记者跟随福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仓山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来到隔离点体验涉疫废水监测全过程。
检测前“全副武装” 做好全面防护
据了解,阿弥陀佛大饭店(奥体店)是福州其中一处隔离点。当天上午抵达现场后,福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仓山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需要穿上防护服,戴上面罩、手套,进行防护准备。
“隔离点的废水中,可能也会带有病毒,而工作人员在检测过程中,难免与废水接触,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做好全面防护。”仓山环境监测站站长张小玲说。
确保余氯值达标 病毒完全“清零”
张小玲告诉记者,为了防止涉疫废水造成二次污染,确保废水达标排放,这些废水在进入市政排水管网前必须经过消毒处理。
在对废水进行监测的过程中,他们主要是检查污水中的余氯含量,其中余氯值大于6.5mg/L即为达标,这也代表着病毒会被完全杀死,达到排放标准。
没一会,工作人员准备完毕后,只见他们借助工具,娴熟地打开盖板,取样、检测,仅一分钟,废水的出水样本就完成测试,测出余氯值为8mg/L。
部门:加大巡查力度 筑牢防控屏障
记者了解到,为督导落实集中隔离点各项防控措施,部门除了自行监测外,也会对隔离点涉疫废水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
据福州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本轮疫情发生以来,福州市生态环境部门加大对定点医院、隔离点、核酸采样废物集中点、污水处理厂涉疫废水收集、消毒、处置、排放等环节的巡查监管力度,指导废水处置流程及方法,规范废水处理和消毒消杀,督促医疗机构和废水处理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保障余氯出水达到疫情防控水质标准。
截至目前,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1170人次,共检查479家次,筑起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