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通讯员 柯铭鼎 文/图
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在泉州泉港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福炼校区,学校因地制宜,将“耕读园”打造成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们可以在这里种菜、养禽、煲汤、做饭,上一堂意义非凡的劳动课。
通过“耕读园”,同学们学会了种菜做饭
近日,记者来到泉港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福炼校区“耕读园”看到,这里的几块菜地都标注了不同蔬菜的名字。学生们每周都有一节劳动课,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都会来到这里体验种菜、除草、浇水,观察自己亲手种下的蔬菜生长的全过程,在老师的安排下完成相应作业。“在‘耕读园’,我学会了除草,也学会了种菜,种了韭菜、芹菜等,看着这些蔬菜长得这么茂盛,我觉得特别开心。”学生肖孟瑶说道。
记者获悉,在“双减”大背景下,该校因地制宜,将‘耕读园’打造成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目前校园里有兔子坡、鸽子棚,在校园里,同学们学会了种菜、养禽、煲汤、做饭,希望同学们通过劳动感受‘采菊东篱下’的田园之美,通过劳动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恩之美。”该校德育处主任陈益梅介绍道。
多元课程,让孩子们每学期学到一两样技能
同时,泉港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福炼校区还根据学生的年龄、身体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场景,按年段开展每周一课时的劳动教育,涉及烹饪、编织、缝纫、垃圾分类等特色课程。多元化的劳动课程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学生们也将学习到的劳动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上烹饪课时,我会教他们做水果拼盘,还有凉拌菜、包粽子等,尽量让孩子在一个学期里学到一两样技能,每个孩子对烹饪都非常感兴趣,都能做出一两道菜。”教师林圣华表示。
“看着手中的食材变得热气腾腾,那种美妙难以用语言来形容,我们享受到了劳动的乐趣,更懂得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学生王力行说道。
接下来,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福炼校区将把劳动课程做成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从家庭延伸到社会,社会课程主要包括志愿者服务,劳动作为学校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程,该校已经从顶层设计架构好了整个劳动课程体系,举行了各个系列的劳动比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