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土楼,很多人会想到以龙岩永定、漳州南靖为代表的客家土楼,这些土楼大多呈圆形。其实,在以红砖黛瓦、燕尾翘脊为建筑特色的闽南,也零星分布着不少土楼,不过大多是方形,位于泉州市永春县锦斗镇长坑村的“长安堡”土楼,便是其中独具特色的一座。
这座身处深山、鲜为人知的土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69年),历经253年的风雨洗礼,仍巍然屹立。这座土楼究竟是何人所建?楼墙上的“跑马道”和“葫芦形”镂空木窗又封存着怎样的故事……
11月14日,海都记者前往探访。
古堡易守难攻
各种结构神秘奇巧
从泉州市区出发,驱车近两个小时,驶过弯曲盘山路,我们来到了永春县锦斗镇长坑村。
长坑村原名黄大垵,系黄氏聚居之地。明朝时李氏迁入。目前,全村人口2000多人,以李姓为主。之所以叫“长坑村”,是因境内有一条狭长的坑沟,流向相邻的玉斗镇。
长安堡土楼位于长坑村下堀自然村,古堡呈长方形,二层楼木石结构,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楼高10余米,外墙一楼砌石,有3米高,二楼垒土。土楼高大巍峨,易守难攻。
土楼正大门处的拱形石门上,镌刻着三个金黄色大字“长安堡”,字体为篆书,灵动古朴,一股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推开大门可以看到,大门口处的墙体约3米厚,全部由大石头(当地村民称青溪石)砌成,非常坚固。
土楼内,四个方向各自设有一个厅,面朝天井,犹如一个封闭的四合院。一楼四周密封厚重的墙壁上,展示着永春土楼、长安堡以及丘峰岩(又名百子尖,当地村民称站到丘峰岩顶,可以数到周边的山尖有99个,加上丘峰岩共100个)等的相关介绍。
土楼内部没有精美的雕饰,只有实用性的黑色大圆木,通过卯榫搭建在一起,显得古朴天然。沿着沉稳的木梯缓缓登上二楼,简约的木雕、圆孔状的木构件、竹篾编灰泥涂的隔墙……各种结构神秘奇巧,体现着当地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二楼四周建了一些房间,大大小小有42间。在房间与外墙之间是一条狭长的通廊(当地村民称为跑马道),四面相通。外墙上,布满了一个个葫芦状镂空木窗。
纯朴宁静之中
诉说着“保家御敌”历史
“小时,我常到土楼里玩捉迷藏,在跑马道上,你跑我追……”56岁的李文生,是长坑村的村两委成员,也是我们此行的向导。他家就在土楼边上,土楼承载了他儿时不少美好的回忆。
对于土楼的点滴,他如数家珍道,“这个跑马道,在抵御外敌时可以及时方便地调遣兵力;这个葫芦状镂空木窗,平时做采光通风用,非常时期可做枪眼,用鸟铳和步枪等抵御外敌,保卫家园。土楼亦称土堡,为家族聚居的大型防御性封闭性民居建筑,可住家、防火、防盗匪,在很长的一段历史里,起着保护家园抵御外敌的作用。”
李文生告诉我们,据《李氏漳平产湖祖派谱》(永春县六七都长贵卿二房第一支)记载,长安堡的修建者为恭侯公李士貌兄弟,取名长安堡,顾名思义,寓含族人对长治久安的渴望。明清之际,倭寇猖獗,土匪横行。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长安堡不知保全了多少族人和乡亲。
历史不只赋予长安堡保全宗族的使命,根据《中共永春地方史》记载,作为革命老区村的长坑,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经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安南永德游击根据地,属于蓬玉锦区。当年红二支队队长尹利东、政委李剑光,中共永春特区书记林多奉等,带领游击队同敌人游动作战时,曾不止一次到过丘峰岩和长安堡开展秘密革命活动,李氏子孙冒着生命危险,在长安堡救护保全了不少遭敌人追剿的游击队员。解放战争时期,各村组织“打猎队”,在丘峰岩下进行军事活动和政治学习,长安堡李氏子孙积极参与。在闽西南党组织领导下,早在1949年6月,锦斗就建立民主政权,成为解放区,并配合闽西南部队解放了永春县城……
白驹过隙,随着社会的安定,土楼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喧嚣过后,人渐离去,楼渐荒芜。“到了上世纪90年代,土楼开始没有住人,成了祭祀的地方,也渐渐荒凉。”李文生告诉我们,土楼年代久远,历经风雨沧桑,基残墙驳,破损不堪,李氏众裔孙热心捐集资金,乡亲近友慷慨解囊,于2015年4月动工修缮,历时半年,基本竣工,有效地保护了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