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168米“灯龙” 藏身古城西街

《大尾灯龙》艺术展在西街开幕,众多游客慕名围观“跃泉鱼龙”

花灯组成龙身(@好摄咖/图)

宝小格(左)和郑达真现场“舞龙”

用废旧物件打造出的龙头(@好摄咖/图)

N海都记者

柳小玲

受访者供图

13日,泉州古城又迎来了一场特别的展览——《大尾灯龙》艺术展正式开幕。有趣的是,这场展览竟然安置在一处喧闹的菜市场内,这是一条长168米、由240盏废旧的灯笼和各类废弃物件组成的“大尾灯龙”,许多慕名观展的市民游客见到后,惊叹道“太令人感动了”。

14日,记者探访该展览时获悉,展览将持续到明年元宵,感兴趣的市民朋友,每周末上午10点至晚上9点均可前往观展。

现场

用废弃物件打造“跃泉鱼龙”

14日上午,记者在西街菜市场主楼二楼见到了这条“大尾灯龙”。眼前的“大尾灯龙”蜿蜒盘旋在半空中,利用废弃渔网、废旧器配件、废弃安全帽等物件,打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龙头,身形则是用240盏废旧的灯笼连接而成,尾部形似鱼尾,利用的是海边废弃的渔网,共同组成“跃泉鱼龙”的形象。

被称为“西街一姐”的郑达真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她告诉记者,展览主题为“环保回收、废物利用”,上月底,她向善于利用废弃的物件、材料并提倡“环保回收”主义的泉州青年艺术家宝小格发出办展邀请后,宝小格利用废旧灯笼、废弃渔网、废旧器配件、灯带等打造了这件艺术装置,既宣传了废弃物件再利用、环保回收的理念,也表达了创作人员对人们拼搏奋斗下苦尽甘来的期盼,寄予了美好的展望。

观展者

这是对泉州传统文化的深情表达

西街菜市场二楼是一个空置许久的2000多平方米空间,这次展览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是因为240个废旧元宵灯笼此前无处安放而借此场地安置。郑达真与宝小格一拍即合后,在泉州国旅的场地支持下,团队成员协作布展,从打扫2000多平方米的空间,到搬240盏旧花灯入场,不到10天就呈现出这件令人震撼的装置作品。

“大尾灯龙”作品将宝小格的创作思路作为整体策划,以灯作形,渔网覆尾,龙口衔珠,植入环保再利用的理念,将渔网、旧配件等材料参入其中。最终呈现出来的“大尾灯龙”,全场蜿蜒曲折,龙头朝东北向,以鲤鱼出海化龙寓意奋发进取。

“这是一次很棒的‘乡土文化复兴’,也是对泉州传统文化的深情表达,我们看到大家对家乡的热爱与真切的情感。”青年创客陈先生对该作品赞叹不已。

创作人

泉州对艺术创作者很有吸引力

据悉,“大尾灯龙”是宝小格第一次在家乡泉州做的大型艺术装置。今年上海发生疫情,宝小格在上海的住所居住了三个月,尤为想念待在家乡的日子,在疫情结束后便回到了泉州。接到达真的邀请后,她与大家一起头脑风暴、碰撞思路,最终结合达真“鲤鱼化龙”的概念,打造一条“鱼龙”。

“生活在家乡泉州,总能回忆起小时候元宵节大家手里提着灯笼走在街上的场景,我们也想在这里营造出节日的氛围。”宝小格介绍。

宝小格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之前学的是平面视觉传达设计,后来慢慢接触到艺术装置后,便把从小就喜爱的废旧物改造,与艺术装置结合,开始慢慢创作出一些不错的艺术品。今年泉州海交馆开展的《泉州宝藏》新年艺术展上,她利用废旧物创作的《船不垃圾》艺术装置深受观展者喜爱。

“这两天,‘大尾灯龙’也收到很多参观者的正向反馈,大家看了都说感动、振奋,这种精神力量上的鼓励,让我想一直留在泉州创作。”宝小格觉得,泉州是座节奏很慢的城市,对艺术创作者来说很有吸引力,可以静下心、慢下来进行艺术创作。

布展人

将植入表演与集市等丰富展览

“疫情防控期间,泉州往日热闹的元宵节花灯游街活动暂时停歇了,于是我们在这个地方做个‘不消失的节日’,打造一场传统与当代结合的赏灯猜谜游集市的乡土文化复兴计划,活动将持续至明年元宵节,到时候大家也能来感受节日的气氛。”郑达真介绍道。

为了丰富展览,每周末开馆时,他们都会植入更多的内容,有木偶表演、脱口秀、音乐演出,还可以逛集市。为提倡环保、艺术、生活融合的主题,近期他们正在筹备启动《鱼·渔》集市,到时会设置废器交换环节,这样每个来观展的人还可以带着平日里用不到的东西,在特定集市摊位上各求所需,进行物物交换。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