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花巷 上一版 下一版  

明朝“神道碑”去哪了?

老小区改造,挖出明朝“神道碑”基座

顾珀墓距离妙云寺不到1公里

现在的妙云古地位于丰泽区的小巷里

N海都记者 董加固 杨江参 文/图

近日,泉州市区一老旧小区改造,意外挖出两块“奇特”大石头——一块上面刻了花纹,史料记载这是由来自明朝的泉州名人顾珀给“妙云寺”所写“神道碑”的基座;另一块是石臼。

这块“神道碑”基座藏着什么故事?“神道碑”今又在何处?顾珀是谁?“妙云寺”又是何历史文化古迹?……11月23日,海都记者前往探访。

两奇石“失而复得”

“这两块奇石,差点丢了。所幸,后来都被找回来了。”改造的这个老旧小区叫“先锋花园”,属于泉州市丰泽区丰泽街道东美社区,发现它们的是小区物业保安——55岁的吴景辉。

吴景辉说,11月12日,施工工人通过挖掘机在小区3号楼前先后挖出这两块石头,但过后却“不翼而飞”,“有说是就地掩埋了,有说是被当作垃圾清理掉了,其中一块石头刻有花纹,一块是老石臼,很奇特,不像普通石头。”

想到小区旁就是妙云寺,两块“奇石”说不定与之有关,可能是重要的文物,吴景辉忙告知泉郡妙云观音寺管委会的李光显。今年70岁的李光显对妙云寺的“前世今生”颇有了解和研究,也知道这两块“奇石”的来历,忙于11月16日报警,警方介入后,当天下午“奇石”从惠安被运回来,放到了妙云寺。

“这是泉州名人顾珀给妙云寺所写‘神道碑’的碑石基座,明朝的,上面刻有花纹,有研究价值。这块基座是砻石的,比普通花岗岩质地还好。”李光显告诉记者,另一块石头是老石臼,也是个老物件,他小时候就看过,只是不知道具体多少年了。

经现场测量,碑石基座长1.5米、宽0.58米、高0.58米,用于放神道碑的基座槽,槽长0.59米、宽0.17米、深0.3米。记者见碑石基座上的花纹像兰花,可开的花又像如意,手摸上去,触感有些光滑。而石臼则呈正方形,长0.6米、宽0.57米、高0.53米,通体略为粗糙,较为古朴。

神道碑“下落不明”

“奇石”为何出现在先锋花园小区,而不在妙云寺里?李光显向我们揭开了谜团,这个老小区原来属于妙云寺旧址的一部分。

李光显说,《泉州府志》记载,“妙云亭”早称“半路亭”,地处涂门外三十五都东美村后古道北侧,宋景炎二年(1277年)宋末少帝端宗因元军南略,欲作都泉城,泉州司马田真子和舶司提举蒲寿庚降元闭城不纳,帝因而取道城东南往粤,是日经过半路亭,酷日当空,突有层云叠起前来拥盖帝驾,帝因仰望层云而叹曰“妙哉此云也”,后乡人遂将“半路亭”称为“妙云亭”为念。由此可推测,“妙云亭”早在南宋时便已出现。

《泉州府志》还记载,妙云亭是早时为蟳埔石头街(泉州东海一带)向西入泉城通准门(今涂门街侨乡商品街一带)的行人歇息处。说白一点,也就是古时泉州东海一带的人,进出泉州古城的一个休憩地方。府志提到,妙云亭,亭后有尼姑庵,并有尼姑常住,始建年代不详,历经扩大面积近二千平方米,有路亭、正殿、东廊、水井、假山、放生池,亭前并有一清澈的河沟,是早期成规模的观音寺院,供涂门外五十三乡善信所共敬,有三个门。

“路亭就是古时的妙云亭,正殿在先锋花园小区六七号楼一带,东廊在9号楼一带,古水井已填埋,假山、放生池则是在如今的新城花园小区位置。”李光显回忆,放生池像现在正规的游泳池那般大,池深不足2米,他小时候还在里面游过泳。

根据记载,妙云亭尼姑庵除了有山水一体的建筑群,庵边还存有明户部侍郎顾珀书写的神道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旌表的节孝坊,历代均有重修,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生产队仓库。1961年,宫殿遭受回禄之灾,仅存东廊房,后重修作为民居。1965年,节孝坊被拆为民居地,后神道碑下落不明,1970年假山、放生池被填作耕地。1995年,老一辈在原址东移30多米前的地方修建妙云宫,但大小只有30平方米;2010年才在妙云宫后面选址重建大殿,2013年又将妙云宫拆建为前殿,古迹才有了如今的规模。

妙云寺畔顾珀墓

妙云寺里头有块牌匾,记者从中得知,据福建省通俗文艺研究会、福建省地方文化研究丛书编委会研究,泉州东美妙云古迹于1996年被列入福建省地方历史文化古迹研究单位。

此次发现的神道碑基座,经泉州市文史专家黄真真察看辨别后,确认为明代文物,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基座花纹是“吉祥如意”之意,但具体雕刻什么还有待研究。不过,她表示,神道碑撰文者顾珀并非一般人。如今发现与之有关的文物,她有机会将邀请顾珀后裔前往拜访。

“这方神道碑,应该是顾珀退休回家后所撰写的。”黄真真介绍,顾珀,号新山,泉州人,历经弘治、正德、嘉靖三朝,是明代泉州名宦之一。少时曾结庐读书于清源山泰嘉岩,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34岁中了进士就离开泉州,曾任南京户部右侍郎,70岁致仕返乡,86岁去世,嘉靖廿九年(1550年)卒,赐祭葬,赠都察院右都御史。

顾珀墓就位于距离妙云寺不足1公里的一处街角公园里头。我们走访墓地时,得知顾珀墓是泉州市级文保单位,原葬在东海院前万岁山东,2013年7月迁建于此。墓前左右两边各有马、羊等石像。

“据老一辈乡人们说,他们有见过神道碑,3米多高,不过忘了上面写了什么文字。神道碑于上世纪60年代初,被弄到了现在后坂菜市场一带,当作一家米粉厂研磨大米的磨底。”李光显说,随着岁月的变迁,这家米粉厂早已不见,神道碑也下落不明。重建妙云亭寺时,李光显与乡人不止一次前往该地寻找和打听下落,可是一直未果,“没找到神道碑,很遗憾。我们这一辈老人,都很希望能找到它,让它重放到这次发现的碑石基座上,重现往日风采。”

“在遭受火灾之前,妙云寺那时很大,有两三亩地,三个大门。门口的妙云亭,蟳埔阿姨肩挑海蛎等海鲜到城里头贩卖,路过的时候,都会在这歇歇脚,夏天乘凉,雨天避雨。我小时,就见过好几回……”88岁的郑阿婆对我们喃喃细语道。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