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8版:焦点 上一版   

“兵马俑大使”走红日本

讲述赫赫宗周史,再现巍巍秦汉风,“秦汉文明遗产”漂洋过海,讲述中国故事

▲3月25日,在日本京都市美术馆展出的汉武帝茂陵博物馆鎏金青铜马

▲11月21日,日本东京上野之森美术馆《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大型文物展媒体预展

“绿脸”的秦彩绘兵马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资料图片)

里耶秦简“九九乘法口诀表”木牍

N新华 西安晚报

“我认为应该把兵马俑也称为大使,因为它和大熊猫一样,所到之处都能让人感受到中国的魅力。”11月21日,在东京上野之森美术馆,日本历史学家、学习院大学名誉教授鹤间和幸对新华社记者说。

讲述赫赫宗周史,再现巍巍秦汉风。作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重要文化交流活动,《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大型文物展继在京都、静冈、名古屋等地展出后,当天迎来日本巡回展的收官之作——东京上野之森美术馆展。当天,中国外交部官方网站和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的个人微博,均转发了这一消息。

1974年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发现后轰动世界,1976年首次走出国门便来到日本。“当时约150万日本民众排队来到东京国立博物馆参观,那种受欢迎程度完全不亚于大熊猫来日本。”本次展览策展人、日中文化协会专务理事唐启山对记者说,希望日本民众能够通过本次展览了解中国灿烂的秦汉文化,也能重温1976年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

令人震撼

众多一级文物展现秦汉历史

本次展览由中日新闻社东京本社(东京新闻)和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及展出地日本京都、静冈、名古屋、东京的文博机构联合承办,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和大力支持。

来自陕西省16家和湖南省1家文博单位的共121件(组)文物,通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重点介绍我国自西周历经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这一历史时期发展的显著特点,以及近年来对以秦始皇帝陵、汉景帝阳陵为代表的秦汉历史文化研究的成果。文物年代跨度从西周到东汉晚期达1000多年,包括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的石器、青铜器、金器、玉器、秦简等各类型珍贵文物,反映出这些时期的历史进程和社会进步。

展览分为“统一前夜的秦”“统一王朝诞生”和“汉朝的繁荣”三大部分,除了等身大的秦兵马俑,参观者还可以看到战国时期秦国的骑马俑、前汉时期的彩绘步兵俑等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兵马俑,此外还有从中国各地博物馆调集来的众多一级文物,如前汉的鎏金铜马、汉代的龟纽金印等。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郭向东介绍说,这次展览共展出9件兵马俑和1件跽坐俑。“大家可以近距离360度地观看兵马俑的各种细节,从服饰和头饰判断兵马俑的兵种、级别等。”

展厅里,记者发现“2号铜车马”展品被一圈漫画作品围起来。“这是在日本非常有人气的以秦汉为背景创作的漫画《王者天下》。大家可以看到漫画中的铜车马形象。这种将漫画创作与真实文物放入同一时空进行交相呼应展示的方式,也是能够吸引众多年轻人的一个重要原因。”郭向东说。

唐启山表示,前几站的展览非常成功,已经有24万人次参观。“更让我们欣喜的是观展观众当中年轻人非常多,日本年轻人对中国秦文化表现出的热情让我们非常欣慰。”

鹤间和幸是专门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历史教授。他告诉记者,日本年轻人喜欢看兵马俑、喜欢了解秦汉历史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年轻人具有一定的中文阅读能力。他在大学教学的40多年间,许多学生来找他学习中国古代历史。而此次展览,正是让更多日本年轻人通过鲜活文物,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绝好机会。

未展先热

近450家海内外媒体争相“围观”

3月25日,筹备3年多的《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文物大展在西安友好城市——日本京都正式拉开帷幕。对这场文物盛宴,日本市民游客、国际媒体纷纷予以期待。

当天共有上千名日本市民游客专程前去参观。许多人观展后表示特别激动,很向往亲自到西安看看。

身在日本的华人刘女士表示,她是西安人,得知兵马俑在日本展出特别激动,看到这么多日本民众来了解周秦汉历史、喜爱中国文化,感到非常自豪。

秦兵马俑的影响力从来不容小觑,今年初,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因素,上百件周秦汉珍贵文物从西安出发,漂洋过海赴日展出,除日本当地媒体外,还引发国际媒体重磅关注。整个展览历时近一年,3月24日,主办方举办媒体内览会,日本当地30多家媒体记者齐聚展厅,采访报道此次文物大展。开展前夕,展出氛围就已经拉满,展票预售火爆,近450家海内外主流媒体、门户网站第一时间刊登转载展出消息,全球访问量超过2.5亿人次,西安在国际文化交流舞台上再现高光时刻。

展出现场,游客们兴致勃勃地在展柜前驻足欣赏。秦始皇兵马俑、汉景帝阳陵陪葬坑出土的动物俑、茂陵博物馆收藏的鎏金汗马、陕北榆林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等珍贵文物都引发了观众强烈关注。秦兵马俑姿态多样,威武挺拔,诠释出秦王扫六合的雄伟气势;由石灰岩或大理石制成的“年”石磬,讲述着礼乐文化从春秋到秦的承袭;一件件秦简,将秦治下的机构管理说与后世……每件文物都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却又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出中华文明的辉煌史诗。

□相关链接

“青铜之冠”:秦始皇陵铜车马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西侧发现铜车马坑。坑内有一用枋木搭建的长方形木椁,里面放置有两乘铜车马,完全模仿真车真马制作,尺寸为实物的一半大。两辆车均为四马系架,一架为高车或立车,是为秦始皇卤簿(中国古代帝王出外时扈从的仪仗队)开道、警戒的;一架为安车,俗称辒辌车。

两车均仿真人、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比例精心制作,通体彩绘,采用了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许多配件系金银所制,总重量达2302公斤,各由3000多个零部件组合而成,是我国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的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绿脸”跪射俑:

发现的唯一秦彩绘兵马俑

这是秦兵马俑中发现的唯一“绿脸”俑,1999年发现于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东北部的跪射俑军阵中,其发掘出土引起了学界的轰动,对“绿脸”的解读专家学者也在一直研究讨论。

秦俑在烧制完成后,通体均施有彩绘。然而历经两千多年,绝大多数秦俑身上只残留少许颜色痕迹,随着文物保护技术的提高,秦俑的彩绘在文保专家的手中得以保存,也让我们看到了两千多年前真实的彩绘秦俑。

这件跪射俑除头发、胡须、瞳孔是黑色外,脸部颜色全是石绿颜料涂成的绿色,又称“绿脸”俑。其与人们熟悉的肉红色或粉白色面孔的秦俑完全不同,极为罕见。

里耶秦简木牍:

倒着数的“九九乘法口诀表”

里耶秦简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有36000多枚,约有20余万字,其数量之多,远超此前发现的秦简牍总和,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因其包含着珍贵的历史信息,被学术界认为是继兵马俑之后的秦代又一惊世发现,填补了秦史研究的空缺。

从这枚木牍上释读出的文字来看,里耶秦简九九表从开头的“九九八十一”到末尾的“凡千一百一十三字”,共有39句。其中 “二半而一”一句,意思是说二乘以二分之一等于一,这说明当时早在秦朝时代就已经有分数的概念了。最后一句“凡千一百一十三字”,说的是乘法表中所有乘积的和等于1113,根据目前研究的成果来看,这个“字”可能是当时的一种筹算单位。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