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田米 文/图
日前,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揭晓,包括来自6个国家的13个项目获奖。其中,来自中国的福建南天寺保护项目、上海贵州西里弄项目、澳门M30电力供应和废物收集一体化基建性项目、南京小西湖街区项目等4个项目获奖。
南天寺位于晋江市东石镇岱峰山,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项目是今年中国唯一一个修缮类获奖项目,也是继2001年泉州中山路获优秀奖后,泉州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再一次获此殊荣。
据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于2000年设立,旨在表彰遗产保护和修缮中的杰出个人和组织,并鼓励业主结合社区通过多种方式加强遗产保护。自2000年以来,已有27个国家和地区的265个项目获奖。
为国家文保单位,历代均有重修
位于岱峰山南麓崖壁兀立处的南天禅寺,因崖刻石佛又称石佛寺,原建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后殿宇历代均有重修。
28日上午,记者来到南天禅寺,综览全寺,殿庑峥嵘,栋宇轩昂,规模宏敞,蔚然大观。
南天寺住持理山法师告诉记者,2016年,晋江金井塘东旅菲华侨蔡玉峰先生之子蔡聪妙先生回来参加“南天禅寺寺兴八百周年”庆典时,见当年父亲捐资重修的自在佛殿的殿堂残损,就有意要出资修缮。其实,此前寺里就有修缮此殿堂的想法。
2017年,由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委托清华大学(THAD)团队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制作了南天寺保护和修复设计方案。因南天寺作为全国文保单位,需逐级上报国务院立项,2019年获得国家文物局批示同意修缮保护。而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1年5月28日修缮工程正式开工,2022年7月下旬基本完工,含雨季修缮时间历时将近一年两个月。
“殿宇历代均有重修,现存大殿为清代康熙三十八年吴英将军重修,土木结构,1961年和1982年,晋江旅菲华侨蔡玉峰先生又两次捐资重修,古刹重光,梵宇生辉,这是时隔39年后,南天寺自在佛殿再次迎来大修缮。”理山法师介绍道。
赋予建筑群新生命,保证高度真实性
据悉,南天寺保护修缮项目是由泉州市刺桐古建筑团队承接修缮,在保证文物结构安全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针对梁架歪闪倾斜的问题,精准采用“打牮拨正”传统工艺,既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又传承和弘扬古建筑传统修缮工艺,文物建筑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延续。
专家评委认为,晋江南天寺项目进行了细致的保护工作,赋予了该建筑群新的生命,延续了其宗教礼拜和社会集会的用途。项目团队在全面记录和研究的基础上,恢复了建筑构件和结构稳定性,并修复了建筑装饰,特别是壁画,保证了高度的真实性。
“此次修缮项目能获得该奖项,意味着晋江文物保护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也是安平桥、草庵摩尼光佛造像、金交椅山古窑址成为世界遗产点后的又一个国际新成就。”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吴金鹏告诉记者。
□相关链接
全省摩崖石佛造像之冠
南天禅寺,最值得参观的便是寺内的三尊石像和刻有“泉南佛国”“嵩岳降神”“宝藏”等字眼的摩崖石刻。
走近南天禅寺,映入眼帘的便是清乾隆年间状元及第福建陆路提督马负书题的“自在佛”题匾,书法浑厚苍劲。进入寺内庭院,可见到一方由清将军吴英亲书的“南天禅寺”题匾,其字体潇洒隽劲。再往上,是一方“石上异光”匾,一语道破寺内三尊石佛的由来。
“南天禅寺,最初叫石佛岩,皆因为这三尊石佛。”理山法师介绍,清康熙三十八年《重兴南天禅寺碑》记载,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高僧守净法师路过此地,夜见峭壁上放出三道亮光,便认为这是“山萃众岳之灵”的征象,便请来工匠,凿刻石佛三尊,建造殿宇。
三尊石佛雕就在殿内的巨岩崖壁间,按照山石的走势雕刻而成,石佛均高6米、宽3米。正中阿弥陀佛,东侧观音菩萨像,西侧势至菩萨像,每尊造像相隔1米。理山法师介绍,这些虽是宋代雕像,但体形圆润,神态端严,富有唐代雕刻手法的风格余韵,继承了唐代石刻艺术风格,是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闽南文化的融合结晶。据悉,这三石佛是福建省现存的摩崖石佛造像中规模最大的。
在三尊佛像两侧,还有未雕刻完的左右护法浮雕。在东侧岩壁上,明朝一僧人镌一“心”字,“心”中一点放于下端,题云:“放下全无事,提起万般生”,颇富禅意。此外,一旁则是清康熙三十八年《重兴南天禅寺碑》碑文内容。
走出内殿,沿一僻静小道行约百来米到南天寺西侧巨岩石坡前,有著名的“泉南佛国”摩崖石刻,四个大字,劲秀雅丽,每字高达2米,据说为南宋泉州王十朋所书。“泉南佛国”右边还有清光绪年间泉州知府李增蔚题刻的“嵩岳降神”四字,笔力粗壮丰润。而在不远处的岩石上,还镌刻有“宝藏”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