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臻 李艳玲
“福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行走八闽·读懂福建》的首场活动,在福建省文史馆原馆长卢美松有条不紊的讲述中开启。本次活动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海峡都市报社承办,赓社经典文化传习所、归一堂画馆协办。活动为期一年,设计了7大系列主题,并通过读书会、研学活动等形式,让市民在实践中学,在学习中感悟福建文旅魅力。
从历史角度溯源福文化
12月4日晚,30多位市民共聚福州归一堂中国画馆,一起聆听福建省文史馆原馆长卢美松开讲“福文化源流谈”。“近期我正在编写《福文化概论》一书,在编辑过程中,我有颇多感悟。”卢美松老师从历史的角度来阐述人民对福文化的理解。
读书会现场,卢老师讲到,从“福”字甲骨文到金文200多个造型中,可以体会到古人强烈的祈福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开化,人们对福的意义认识更加清晰,也更加深刻,于是有了《尚书·洪范》篇中关于“五福”的解读:“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传说这是夏代人祈福的内容,是福祉的核心。
卢老师表示,人们是从历史经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中认识福祉的。因此,从古至今有了祈福、求福、谋福、造福、受福等不同阶段与层次的追求。“如今,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祈福、造福到受福的伟大目标,让世界赞叹和艳羡。”卢老师说,南水北调、航天探月、潜海、造岛工程是逆天造福、脱贫解困的造福工程,让亿万农户山民都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中国人更是把造福工程推向海外,“一带一路”的倡议,受到许多国家欢迎,因为他们切实感受到中国帮助他们创造福祉的善举。
随着卢美松老师的讲述,现场听众对福文化的理解,也逐渐深刻。现场的互动环节,则把读书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福建福文化独具特色
福文化传承、福建福文化特色等内容,成了听众重点关注的问题。对此,卢美松老师逐一解答,给出了他的见解。
“福建、福州分别是全国唯一以‘福’字冠名的省份和省会城市。”卢老师说,福建是福州府(今福州市)和建州府(今建瓯市)各取首字而来,而福州则因其地界内有一座福山而得名。随着福文化的广泛流传,福建民间传统艺术领域也出现许多与之密切相关的艺术元素。
“除此之外,福建的福文化还展现在自然之福上。”卢美松说,唐代韩偓来福建为官,留下了“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的诗句,这是他对“泉州”(注:唐初“福州”称为“泉州”)自然气候的真实写照。这里地处沿海,气候温和,罕见霜雪。同时受沿海季风的影响,阴晴相间,光照适当。
“福建文化之福,一样值得被关注。”卢美松说,1600多年前,南朝阮弥之从江左(江苏南京)来闽担任郡守。其间,阮弥之于乌石山南麓拓地30多亩,建房20多座,作为办学施教场所。由此,福州学风大振,奠定了宋代“海滨邹鲁”的基础。闽地从“俗未知学”做到“家有诗书,市无斗嚣”。两宋时期,随着全国政治中心南移,福州经济社会和学术文化异常活跃。这样的文化优势也一直延续至唐宋明清。
卢美松老师的个性突出研究,引发在场倾听者阵阵掌声。“一场读书会听下来,真的是收获满满。”读者陈女士坦言,卢美松老师不光引经据典,讲述福文化的知识,更将其人生经验、感悟融合进来,让人听得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