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田米 文/图
柿饼是泉州安溪的特产,安溪光德村柿饼制作传统工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每年立冬一过,村里每栋楼的屋顶上都能见到,一排排的竹架上晾晒着整齐的黄柿子,一派红火丰收的壮观景象。8日,记者前往探访,整个村庄弥漫着浓浓的柿香,家家户户在家中忙着翻晒、挑选柿饼。
制饼技艺繁杂 天气好坏是关键
今年60岁的苏文彬,是安溪县城厢镇光德村内园角落的柿饼加工户。8日上午,记者在苏文彬家的屋顶见到,这里整齐摆放着一排排竹箩,晾晒着成千上万个金黄色的柿子。苏文彬正从屋子里拉出一排排竹箩,戴着白色手套,将柿子一个个认真地翻晒、挑选,看到烂的坏的,直接扔掉。
立冬过后,是采摘柿子的最佳时期。每年这时,苏文彬都会从外面收购一批新鲜的柿子回来,家中上下五口人开始忙碌着制柿饼,先是用削皮机、特制的削皮刀,把柿子最涩的外皮削下来,削皮时要均匀用力,使果皮薄厚一致,果皮越薄越好。
随后,再将处理好的柿子拿到阳光下晾晒。而晾晒、揉捏是个十分繁杂的环节,直至上霜,等柿子从硬涩变为香甜之后方可上市。“晒柿饼是体力活,别看这一竹箩没几个柿子,其实沉甸甸的,有三十多斤重。”苏文彬说,柿子每两日就得翻晒一次,一般晒两周后就要揉捏,揉捏则每五六天进行一次,一边晒一边捏,对柿子进行整形。柿饼成形后,还需通过补晒,让柿饼糖分外溢。
苏文彬家的柿饼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从20岁就开始跟在父亲身边制作柿饼。柿饼是否好吃,与晾晒的程度息息相关。他对天气极其敏感,每次晾晒时,都会提前一日查看天气,甚至关注到具体几时几分的天气状况,再来安排第二日的晾晒工作。为了在阴雨天气里也能晾晒,苏文彬在家中购置了九台空调,每间恒温室里的温度24小时都维持在20摄氏度,保障柿饼正常成形生霜。
“从鲜柿子到柿饼的转化,需要经历30天左右的晾晒、沉淀,如果一直是好天气,最快25天就能成形。今年多阴雨天气,柿饼转化的时间便比较慢。”苏文彬说,做柿饼的柿子一般选八分熟的,他家每年都要采购四五万斤的新鲜柿子,只做出大约1万斤的干柿饼。经传统工艺制作的柿饼肉质紧弹,食之甘甜,唇齿留香,还有润肺止咳的功效。每年刚开始制柿饼时,就有一堆老顾客提前找他预订。
纯手工制作
用美味留住“乡愁”
由于产量大,苏文彬家的屋顶远远不能满足柿饼的晾晒,他们还借用了邻居家的屋顶。记者在一栋红砖房的屋顶见到了苏文彬的父亲苏春木,老人今年82岁,正坐在一张矮凳上熟练地揉捏柿子。
苏春木告诉记者,柿饼是安溪的特产,光德村制作柿饼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现今,削皮可以用机器,但只是提高了效率,制作过程依旧是纯手工,没有添加任何添加剂。
苏春木说,自己也是从小便开始帮着父亲制作柿饼,晒干的柿饼,个个形大肉厚,入口冰甜,贪嘴的他总是一边干活,一边偷偷啃柿饼吃。“以前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种有柿子树,我们家周边就有9株,从树上采摘下的柿子,制作成柿饼,当时完全靠纯手工剥皮,产量低,只有三四千斤。”苏春木指着家后院的一株50年树龄的柿子树说道。
而让苏春木感慨的是,如今由于经济的发展,年轻人大多另谋出路,制作柿饼的人家确实少了些。但随着柿饼加工产业不断壮大,产量多,加上品质好,根本不愁销路,柿饼已成为大部分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我们内园角落仍有70%的农户在坚持做柿饼。”苏春木说道。光德村的柿饼主要销往泉州、厦门、福州一带,省外的还有广东、上海、北京等地。还有很多回乡的华侨,也都一定要捎带一些回去,用美味留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