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孩子“腕上安全” 引发家长担忧

疑似诱导消费,儿童手表再上热搜;专家提醒家长,定期检查、及时删除不当应用软件

N央视财经

极目新闻

科技日报

齐鲁壹点

“小朋友,请用爸爸妈妈的手机扫码,开通手表铃声VIP。”近日,一段来自儿童智能手表中的语音,引发不少家长担忧,他们认为这涉嫌诱导未成年人消费。

当天,“儿童手表疑似诱导孩子消费被质疑”的话题登上热搜榜。记者梳理发现,儿童智能手表此前曾被爆出多类问题,一直被广泛讨论。

儿童手表语音提示 用父母手机扫码付费

据报道,11月28日,河北邯郸的李先生称,他给8岁孩子买手表电话,主要是为定位孩子位置,方便他联系家人。没想到,前阵子,孩子突然吵嚷着要拿李先生的手机扫码听音乐,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这让李先生非常生气,多次叮嘱自家孩子不要扫描二维码消费。

记者了解到,李先生孩子用的儿童智能手表,厂家是深圳一家科技公司。12月1日,该公司工作人员回应记者表示,手表出厂时会安装音乐软件,但他们只生产硬件,还必须安装一些软件,才能让手表正常使用。该手表的软件是第三方音乐软件,上面有免费的音乐铃声,也有收费音乐。

关于该手表是否涉嫌诱导未成年人消费,上述工作人员表示,该语音提示确实不妥,已和软件方沟通此事,对方表示已停止该语音提示。“后期如果该音乐软件不停止上述语音提示,我们也会选择下架该软件。”该工作人员说。

对于此事,相关音乐软件的客服回应称,要先开通VIP才能开通彩铃等相关功能,具体情况会进行核实说明。

“迷你手机”功能强大 曾被爆出多种问题

“碰一碰手表,加个好友吧!”这句话成了当下不少儿童社交时打招呼的见面语。

从前的儿童手表,只能提供定位和紧急通信联络等一些简单功能。如今经过多年的迭代升级,儿童智能手表样式新颖而时尚,硬件配置和功能越来越强大,更像一部戴在手腕上的,集定位、通话、社交、娱乐、学习、购物、拍照搜题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手机”。

儿童智能手表市场蓬勃发展的背后,乱象也在滋生。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儿童手表里,可以下载的应用程序多达上百款,其中不乏游戏类App。下载各式各样的App,很容易导致孩子沉迷其中,既耽误学习,也影响视力。

其中,一些App一旦绑定手机号,就同步开通了免密支付。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孩子可以随意进行消费,包括购物、开通平台VIP服务、购买游戏皮肤等,极大地影响了家庭的资金安全。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儿童手表的许多信息安全漏洞。一些App在安装后,无需用户授权就可以获得定位、通讯录、麦克风、摄像头等多种敏感权限,从而轻易获取孩子的位置、人脸图像、录音等个人隐私信息。

据报道,“3·15”信息安全实验室曾对电商平台有着“10万+”销售记录的一款儿童智能手表展开了专门的测试。测试人员将一个恶意程序的下载二维码伪装成抽奖游戏,儿童通过这款手表扫码之后,恶意程序就轻松进驻到了手表中。工程师可以实现对这款手表的远程控制,采集位置信息、监听通话记录、偷窥视频等操作,易如反掌。

此外,许多儿童智能手表对App缺乏监管和筛选,用户可以轻易搜到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

“儿童手表国标”实施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近期,江苏省消保会最新发布的儿童智能手表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近一半消费者对儿童智能手表质量不满。

关于儿童智能手表诱导未成年人消费,一直被广泛讨论。在有关儿童智能手表的多项指标项目中,信息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有家长表示,不管是哪家品牌手表,只要安装了相关软件,就会出现同样的消费提示。

此前,曾有家长反映,广东某品牌的电话手表里,内置了诱导未成年人消费的游戏App。7月18日,该品牌厂家被多地消费者协会联合约谈。次日,该厂家发布整改公告,称针对用户反馈的第三方软件问题,采取了“针对反馈的问题应用立即进行下架处理,其中含有不良内容的应用软件永不上架”等五项整改措施。

为了更好地规范儿童手表质量安全,《儿童手表》国家标准于今年11月1日起施行,从而填补了国内儿童手表产品标准的空白。新标准的制定实施,为儿童智能手表的设计生产、检验、贸易和市场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全国钟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专家表示,《儿童手表》国家标准中规定了系统升级功能、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和个人信息保护等内容,以降低儿童智能手表在使用中的信息安全风险,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此外,专家建议,家长最好定期检查儿童智能手表系统和移动应用是否有最新版本,及时更新,定期检查并及时删除不当的应用软件。

□相关新闻

严厉打击诱导充值

N新华 光明网

为规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深入治理App、小程序、快应用等应用程序乱象,进一步压实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主体责任,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中央网信办近日部署开展“清朗·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领域乱象整治”专项行动。

搜索查找环节:重点打击“山寨App”;从严整治虚假排名;全面净化页面呈现;严格规范备案要求。

下载安装环节:集中整治强制、捆绑下载安装;坚决惩处应用程序“挂羊头卖狗肉”规避监管;严厉打击以赚钱为诱饵诱导用户下载。

运行使用环节:集中治理弹窗问题;严格规范功能设置;严厉打击诱导充值。

□消费时评

儿童手表内置支付功能让孩子失控?

财商教育必须跟上

N齐鲁晚报 中国青年报

“同学都开通了手表支付功能,可以在春游时扫一扫买饮料,我也要!”这个学期,朵朵(化名)成为五年级的小学生,在零花钱方面有了新的想法。母亲一直拒绝给朵朵开通手表支付功能的原因很简单:担心电子支付会弱化朵朵对钱的概念。

另据报道,一个7岁小女孩,觉得扫二维码就可以获得零食实在太有趣,一拿到家长的“拨款”后,就带着小伙伴们“席卷”小卖部,给每个人“扫”了一份零食。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代,孩子们手头的零花钱也“水涨船高”,不少孩子甚至还会拥有一笔数额不菲的“巨款”。身处市场经济发达的环境里,孩子们与钱打交道是无法避免的,如何让孩子学会合理消费,不胡乱花钱,成了父母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随着电子支付的发展,这个“老问题”又冒出了“新花样”——家长发现,当下学生使用的智能手表、学习机等电子产品中,不少都有内置支付软件,引发了家长们的普遍担忧。

其实,支付方式的与时俱进,只是一种外在的变化,关键还是要解决“人”的问题。简而言之,儿童产品的支付功能确实方便了孩子,但缺乏现金支付经历的小孩,没有在支付和找零中锻炼理性消费和量入为出的能力,确实容易“失控”,培养孩子金钱管理能力的财商教育必须跟上。

财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与人生观。面对电子支付这个新生事物,家长也可以尝试定期给孩子转入一笔固定金额的零花钱,让孩子学会做支付计划,控制不合理的欲望,提高财务规划的能力。同时,家长还可以适时引导孩子阅读相关的理财书籍,逐渐培养其与金钱打交道的能力。

当然,家长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支付固然是治本之策,但也不能忽视外在监管的必要性。对于电子支付功能带来的“失控”隐患,不能仅仅依靠孩子的“自觉性”来应对,必要的监管与规范同样不可或缺。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