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7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剩菜盲盒 监管不可“开盲盒”

N综合工人日报 法治日报

极目新闻 北京青年报

最近,“剩菜盲盒”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商家将临期食物包装后,以低于原价的“盲盒”形式售出。因为看起来既环保又省钱,受到不少年轻人追捧。不过,也有人表示买到的“盲盒”存在口感不佳、食用后肠胃不适等问题。

临期食品以盲盒形式出售,会出现哪些问题?对于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消费者又该如何应对?

有专家提出,虽然消费者无法提前知晓“盲盒”内部商品信息,但不代表消费者要为这种隐蔽性买单,作为售卖“剩菜盲盒”的商家,有义务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因食品安全风险较高,建议监管部门加大对“盲盒套餐”的监管力度。

现象

盲盒新成员 走红社交平台

“剩菜盲盒”为“盲盒家族”增加了新成员,为“盲盒经济”又添了一把火。

小红书上,一位博主发布视频称,自己在某烘焙店购买了2个剩菜盲盒,价格分别为10元和11.8元。其中,10元盲盒中有鲜花饼、葱香牛舌饼、蔓越莓司康。按照店家标注的价格,三样商品原价43元。“整整便宜了33元!虽然保质期就是今天,但它完全能吃。”视频中,该博主对着镜头拿出剩菜盲盒中的食物,一一向网友展示。

网友们纷纷留言:“原来有这些盲盒,我们之前亏了。”还有网友询问:“哪里可以买到这些剩菜盲盒?”

小红书上,不少博主发布了关于剩菜盲盒的笔记,包括各类剩菜盲盒的开箱测评等。

据了解,剩菜盲盒最先从国外兴起,近年来在国内也开始走红。一般来说,剩菜盲盒均为线上下单、线下自提的方式。在国内,目前销售“剩菜盲盒”的平台已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多个城市出现,售卖食品类型以面包甜品、饮料咖啡、便利熟食为主,正餐类型较少推出此类服务。价格低、反浪费以及拆盲盒的惊喜感,吸引了不少人购买。

体验

“物超所值” 需预约抢购

“以盲盒形式购买打烊前的食物不仅价格便宜,傍晚领取也很适合上班族的时间,我向身边很多人推荐了这种‘剩菜盲盒’。”近日,记者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车辇胡同一家面包店内领取抢购的面包盲盒时,同样来取盲盒的赖女士对记者说。在记者花费11.9元购买的面包盲盒中,有一大一小两个面包,均为当日生产,原价将近40元。这相当于以约三分之一的金额买到了与日间相差无几的面包,从价格上来看十分划算。

11日,通过某剩菜盲盒小程序平台,记者看到里面商家多以烘焙面包店为主,包括仟吉、皇冠等知名烘焙品牌,也有少数便利店入驻。大部分盲盒是11.9元一份,品种随机搭配,价值在26~28元。

中午下单后,当晚7时16分,手机收到取货提醒,7时30分平台生成取货二维码。记者来到门店,将二维码出示并核销后,售货员便递上事前打包好的一份盲盒,里面有一份南瓜吐司面包和一个法式香片。对比价格发现,南瓜吐司标价为24元,香片标价3.8元,总价格27.8元,相当于用不到5折的价格购得了上述产品。记者留意到,该包装袋上并未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对此,售货员解释称:“面包都是当日现烤的,不会过夜。保质期除了吐司是3天外,其余都是2天。”

隐忧

领到食品随机性强 食品安全存隐患

“剩菜盲盒”之所以流行,无外乎三大因素。其一,超值的性价比,消费者用大大低于日间消费的价格就可以享受自己喜爱的美味,这是“剩菜盲盒”销售受到青睐的最大原因。其二,“剩菜盲盒”有盲盒先天的神秘性、新颖性,打开盲盒可能会收到喜出望外的惊喜,迎合了年轻人猎奇和愿意尝试的心理。其三,“剩菜盲盒”在理念上契合了中国社会崇尚节约的价值取向,人们不会在心理上和情感上产生排斥,甚至会成为朋友间互相推荐的消费形式。

然而,在不少人认为“剩菜盲盒”好处多多的同时,也有一些消费者反映购买盲盒存在的问题。有人买到保质期到了最后一天的面包,“虽然感觉不满意但无法投诉”。有部分网友称,发现部分食品口感不对,有的食材不新鲜,甚至还有网友称买到了已经过期的食品。此外,每个人对于食物的喜好不同,领取到称心如意的盲盒的可能性十分随机。有消费者甚至将购买剩菜盲盒的行为称作“花钱换一个地方浪费食物”。

比起食物的随机性和商家的困扰,更值得关注的是,“剩菜盲盒”所销售的食品对消费者而言隐藏着一定的安全风险。

有消费者表示,自己在某平台上多次购买了临期食品盲盒,每次都拿到当天过期的吐司,但不知道如何维权,想着价格便宜便不了了之。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师、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钟颖琦说,消费者如果对食品的制作时间、保存条件、食用方式等方面不了解,容易因未及时食用、未正确存储等导致食品变质,或未按要求进行加工食用,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此外,盲盒内的食品在包装过程中,也可能出现食物混放、包装材料不规范带来的污染,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

说法

标注虚假日期、过保变质

消费者可依食安法索赔

对此,北京盈科(厦门)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许东律师表示,由于“盲盒”具有未知属性,商品不可观察、不可选择,容易存在食品以次充好、食品安全难以保障等隐患。如果贮存条件不达标、包装破损,保质期内的食品也可能变质。

虽然消费者无法提前知晓“盲盒”内部商品信息,但不代表消费者要为这种隐蔽性买单,作为售卖“剩菜盲盒”的商家,有义务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承担起自身责任。根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禁止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同时,作为商家应当了解不少消费者购买食品后并非马上食用,因此应在消费者购买前明确告知或提醒其食用期限。

此外,消费者在购买“剩菜盲盒”时也要学会规避风险。比如,注意留存消费小票、支付记录,注意查看包装完整度、是否在商家描述的保质期内等。如果消费者因食用“剩菜盲盒”健康受损或拿到了劣质产品,可向商家要求赔偿,或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等进行投诉。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

声音

食安监管不可放松

剩菜可以“盲盒”,监管不能“盲”。今年前几个月,某快餐品牌曾跨界推出“盲盒套餐”,设定一些隐藏款玩具、赠品等,以提高餐品附加值,引发消费者疯狂抢购,有消费者为求赠品而找人“代吃”或直接抛弃食品,造成食物浪费。专家为此直言,因食品安全风险较高,不建议对短保质期的食品设置盲盒形式,建议监管部门加大对“盲盒套餐”的监管力度。而剩菜的保质期更短,“剩菜盲盒”更需要加强监管。

今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拟对盲盒销售的内容、形式、销售对象等方面作出规定。《意见稿》指出,药品、医疗器械、特殊化妆品、活体动物、无着快件、食品等在使用条件、存储运输、检验检疫、监督管理等方面有严格要求的商品,不得以盲盒形式销售。目前正式“指引”还没有出台,不过值得期待。

当然,“剩菜盲盒”采取线上预约、线下自取,不存在存储运输的问题,最终会不会被列入“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的禁止之列,还有待观察和商榷,不过,目前对其加强监管还是必要的。这也是让“盲盒经济”告别“盲目经济”的重要一环。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