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今日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当心,骗子借“疫情防控”行骗!

涉疫诈骗有“涉疫排查”类、“流调异常”类、“虚假密接”类和“核酸结果查询群”类等

N海都记者 刘文辉

沙县法院

12月20日,市民张女士通过智慧海都平台反映称,当天上午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只说是疾控中心的,说我是密接人员,让我准备换洗衣物,今天将安排我去隔离。”张女士疑惑,这通电话真的是疾控人员打来的吗?

张女士说,她觉得不对,附和了两句,对方便主动挂断了电话,“来电的时候手机上有显示一个弹窗,但当时没有注意。再打过去已经打不通了,这个号码应该是虚拟号。”

记者也拨打了这个“8535”开头的电话,听到了“您拨打的号码不存在,请您查证后再拨”的语音播报。

随后,记者将情况反映给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疾控中心没有打任何电话给市民,对于这通电话的来源不知情。

记者又联系了福州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的政策都是根据国务院“新十条”实行,对于密接人员是没有管控的,是否集中隔离也是由市民自己选择,“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市民可采取5天居家隔离,也可以自愿选择集中隔离,然后在隔离的第五天,核酸检测阴性后就可以解除隔离了。”

福州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工作人员提醒,大家如果接到陌生号码来电,要求提供身份信息、银行卡号等,一定要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沙县法院19日发出提醒,在新的疫情防控形式下,诈骗分子“与时俱进”、花样百出,他们以“涉疫”为名编出各种理由实施电信网络诈骗,令人防不胜防。但这些骗局都是冒充公检法诈骗的新变种,诈骗分子会通过谎称受害人去过疫情风险地区需要隔离、配合调查等,再将电话转接给所谓的“公检法”部门实施诈骗。骗子的花样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受害人转账汇款或提供银行卡号、网银账户、密码和验证码。只要明白了他们的套路,我们就可以“稳如磐石”,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点击

部分涉疫诈骗

“涉疫排查”类

骗子伪装成“疫情防控中心”或“卫健委”工作人员,谎称要进行线上排查疫情,要求受害人提供身份证号码、绑定了支付宝或微信的银行卡号,以及密码、验证码等个人信息,再通过一定手段,盗取受害人的银行卡资金。

防骗提醒:疫情防控工作人员绝对不会收集市民的银行卡号、网银账户,支付密码和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如果有人向你索要这些信息,他们一定是骗子。

“流调异常”类

骗子冒充疫情防控工作人员,谎称受害人的行程和近期接触的人群有异常,必须接受调查,否则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随后,骗子会将电话转接至所谓的“公安局”,一番诱导之后,要求受害人按照提示进入网站填写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码,乃至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说是要清查资金才能洗清嫌疑,如果受害人配合,就被骗了。

防骗提醒:公安机关绝对不会在线上办案,更不会在网上要求涉案人员提供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隐私信息。如果遇到此类情况,对方一定是骗子。

“虚假密接”类

骗子冒充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以受害人是“密切接触者”,向受害人发送所谓的“自查程序”链接,要求受害人填写个人信息和支付密码等敏感信息,从而达到盗取受害人财产的目的。

防骗提醒:不明链接不要点!

“核酸结果查询群”类

骗子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到公民的个人信息,伪装成“疫苗接种普查调查员”或“回访员”,以社区工作人员的名义添加受害人为好友,再将受害人拉入所谓的“核酸结果查询群”。在群里,骗子发布刷单、赌博等违法违规信息,如果受害人心志不坚,要去试试看,就上当了。

防骗提醒:不明“群”十有八九是骗子组建的,千万不要试着“刷单”或“赌博”,否则必然被骗!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