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史话 上一版 下一版  

古人也玩谐音梗

宋徽宗的《耄耋图》,猫蝶谐音“耄耋”,祝人长寿之意

唐代参军戏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参军戏类似于现在的相声

明朱见深《岁朝佳兆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寓意百事如意、福到眼前

N综合北京青年报 北京晚报

国家人文历史 羊城晚报

“杨(阳)过”“杨(阳)康”……最近,你一定对这样的谐音梗,有深刻的体会。近日,一块出土于河北省正定县汉代遗址的“安乐未央”西汉吉语瓦当,在网上走红。“未央”谐音“未阳”,非常应景。

其实,借用谐音讨口彩,自古就风行,中国人通过谐音来“辟邪”和“求吉”的愿望,来自于漫长而悠久的传统。今天的《史话》就来看看古人如何玩谐音梗。

“未央”“未阳” 寄托吉祥之愿

“未央”谐音“未阳”,那么,“未央”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未央”一词,初见于可能成文于西周的《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到战国秦汉时更是多见于文学作品,如屈原《九歌·云中君》“灵连绻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汉代祭神歌《赤蛟》“灵殷殷,烂扬光;延寿命,永未央”,体现当时人们对欢乐永恒不灭的美好祈愿。

而“未央”之意也在汉代对宫室的命名中得到了演绎。

西汉时在长安兴建了未央宫。“未央宫”是西汉帝国的大朝正殿,建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未央宫是汉帝国200余年间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后世人的诗词中,未央宫已经成为汉宫的代名词。而一些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及文物中的“未央”,多与“万岁”、“延寿命”等词语同时出现,包含吉祥之义。

因谐音“朱笔题名”

古人考前要吃猪蹄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传统就是“讨口彩”,其实就是借用谐音字。

不知道大家在学生时代参加大考前,有没有一些“玄学”行为,诸如早餐桌上要一根油条两个蛋,寓意考100分,这也就是所谓的求个好彩头。在高考这样的重要大考前,求彩头的就更多了,穿上旗袍叫“旗开得胜”,还有把粽子悬挂起来让考生跳起来摸一下的,叫做“高中(粽)”。

玩谐音梗的彩头,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讲究可不比今人少。

比如,古代考生考试前要吃猪蹄,就因为“朱笔题名”的谐音。还有猪下水配上大米熬成的粥,叫状元及第粥。相传明代状元伦文叙,幼时家境贫寒,有时甚至吃不起饭。邻居粥店的老板怜其年幼,就把用剩的猪肉丸、猪粉肠、猪肝生滚白粥,然后再放些姜葱等免费请他吃,伦文叙因此对老板十分感激。在高中状元、衣锦还乡之后,伦文叙回到老家的粥铺,感谢老板对自己幼时的帮助,并请老板再煮他以前常吃的那种粥。这种粥一直没有名字,老板请伦文叙命名,伦文叙就取名为“状元及第粥”。

和珅的恭王府里 藏了9999只“蝙蝠”

“谐音梗”是中国文化中语言的一个特点,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特征。比如大家今天讨厌的蝙蝠,在古代就是吉祥物。因为蝙蝠的“蝠”谐音福气的“福”,“蝙蝠、蝙蝠,遍地是福”。清代权臣和珅的恭王府里就有9999只蝙蝠,窗棂上、花池子上到处刻的都是蝙蝠的形象,就是为了求一个“福”字。恭王府假山里,有康熙给孝庄太后写的福字碑,被称为“天下第一福”。9999只蝙蝠加上这个福字碑,就是“万福”。

中国人喜欢葫芦,动画片还有《葫芦娃》,其实葫芦受到大众的欢迎,也与谐音梗有关。

“葫芦”是“糊涂”和“福禄”的谐音。《红楼梦》中“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借用了“糊涂”的谐音。不过,人们更喜欢它谐“福禄”的音。

而古代画中的吉祥梗也不少。比如,传为五代徐熙所绘的《写生栀子图》,画中枝叶间有一只蜂和一只雀,似是无意为之,实际上是一个谐音梗,合起来读作“封(蜂)官晋爵(雀)”。又比如宋徽宗的《耄耋图》,画上两只猫一只蝶,看起来憨憨可爱,实则猫蝶谐音“耄耋”,祝人长寿之意。

“谐音梗”在年画中更用得数不胜数。古代过年的时候也集福,用画画来集福,也就是“岁朝图”。过年了,皇上会画“岁朝图”送给大臣。比如明朝皇帝朱见深的《岁朝佳兆图》中,钟馗一手持如意,一手扶在小鬼的肩头;小鬼双手捧着盛有柿子和柏枝的托盘,寓意“百事如意”。钟馗的眼睛还望着蝙蝠,蝙蝠飞到眼前了,这叫“福到眼前”。

□知多一点

脱口秀综艺流行谐音梗

其实古代也有“脱口秀”

说到谐音梗,就不得不说近年比较火热的脱口秀综艺,节目中有些演员爱用谐音梗,体现喜剧表演的机智趣味。其实,我国古代也有“脱口秀”。

秦始皇想建大型“游乐场”

被犀利“吐槽”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专业喜剧人——“俳优”。俳优即专门从事滑稽表演的艺人,俳优中的一些出色人物,还会用讽谏的形式帮助君主改正错误。

比如,秦代的优旃,就是一位优秀的俳优,他甚至面对秦始皇和秦二世也敢犀利“吐槽”。秦始皇曾想要修建一座大苑囿供自己游玩。优旃对秦始皇说,这样太好了,最好再多养一些禽兽在里面,这样如果敌人来进攻,可以命令麋鹿用犄角去抵挡。秦始皇一听,恍然大悟,便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计划。

后来秦二世当政的时候,又突发奇想要把城墙都涂上油漆。优旃听了对秦二世说,这个想法很好!虽然老百姓会花费些钱财,但是城墙漆好后光溜溜的,敌人就爬不上来了。只是,要找一座能够阴干城墙的大房子比较难办。秦二世听完哈哈一笑,也终止了这个计划。

曹操听脱口秀

笑到将头没入杯案中

三国时期俳优表演更加受欢迎。《三国志》援引《曹瞒传》记载:“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娱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以奸雄形象著称的曹操竟然笑到将头没入杯案之中,可见表演的“笑”果之好。

隋代的秀才侯白也是个段子高手,《太平广记》中收录了不少有关他的笑话,其中许多段子如今依然流行。

有一次,侯白陪权臣杨素聊天,杨素问他:“如果你掉进了一个数百尺深的坑中,你要怎么出来呢?”侯白说:“别的不用,只要有一根针就可以。”杨素问:“用针干什么?”侯白答:“用针刺我的头,让头里的水出来将坑灌满,我就可以浮水上来了。”

杨素又问:“你的头里哪来这么多水呀?”侯白说:“如果没进那么多水,怎么能掉到那么深的坑里?”侯白所言,既巧妙地回应了问题,又暗指杨素提这个问题纯属刁难,没有实际意义,可谓机智。

“谐音梗”关键时刻还能保命

唐代的俳优表演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范式,类型包括参军戏、弄假妇人等。其中参军戏一般为双人,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相声,而“弄假妇人”则是男扮女装的反串表演。

除了正式的表演,即兴的发挥同样重要。据传,有一次唐玄宗与诸王宴会,宁王吃饭的时候不小心“错喉”(吃呛了),一下喷到了唐玄宗的胡子上,这可把宁王吓得不轻。在旁边侍奉的优人黄幡绰赶忙说,宁王这不是“错喉”,是“喷帝”(谐音喷嚏),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机智地用“谐音梗”化解了尴尬。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