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吃罢腊八粥 就把年来盼

N新华 北京晚报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今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即腊八节,俗称“腊八”。从这一天起,人们开始置办年货,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

“荒秋野水间荆榛,惟有青山日对门。草木向阴犹带雪,风光近腊已如春。”宋人张耒的这首绝句《腊》,精辟地写出了时光进入腊月的自然景象:即使背阴的草木还身披雪冰,迎春的序幕已徐徐拉开。作为腊月的首个节令,“腊八节”堪称我国民俗节日中源头最为古老的节日。

为何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腊八粥又是起源于何时?今天的《谈天说地》就来聊聊“腊八”那些事。

魏晋南北朝时 “腊八节”才固定下来

“腊者,接也。”(《隋书·礼仪志》)“腊”首先含有新旧交替的意思;其次,“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用以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进行“冬祭”;“腊者,逐疫迎春”,用干物祭祀神灵叫腊祭,故腊祭之月为腊月。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萧放介绍,腊八节的前身是古代的腊日,腊日是上古重要的年终祭祀日。腊日起初并没有固定时期,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才固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

吃腊八粥是腊八节的重要习俗。在民间,有不少腊八粥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佛教中的“牧女献乳糜”的故事。传说释迦牟尼在腊八节这天吃了牧羊姑娘煮的粥,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后世信佛的人,每到腊八节这天就举行诵经活动,并煮粥供佛,施粥惠众。所以“腊八粥”又被称为“佛粥”。

另有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当皇帝之前,饥饿难耐,将乞讨来的各色米豆混在一起合煮一锅粥食用,民间认为食用这种粥可以带来好运,所以演变成俗。也有分析说,腊八与冬至日期相近,中国古代冬至有以赤豆粥祭神习俗,腊八节吃粥很可能与此有关。

萧放表示,腊八粥作为节令食品最早出现的时代很难确考,但从文献记载看,隋唐文献中找不到有关腊八粥的记载,宋朝之后却屡见于史籍,可见腊八粥至少在宋代已经十分流行。

《东京梦华录》中记有:“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七宝五味粥”,即是最早见诸文献的腊八粥。

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提到,十二月初八日,各寺院以及普通的人家会“用胡桃、松子、乳蕈(蘑菇)、柿、栗等熬成粥”,叫做“腊八粥”。

古人的腊八粥很讲究

到了明清,腊八粥才真正达到了盛行的顶峰。腊八节这天,腊八粥成为家家必备的节庆食品,用料更讲究,制作也更精细复杂。从腊月初七这天,人们就要开始剥果子、洗盆器,用一个晚上的时间煮粥,到天明时正好煮熟,用来祀先礼佛,分送亲友。

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提到了煮腊八粥的方法: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熬煮。煮熟后,再用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点染粥面,使之看起来赏心悦目。

更讲究的,会将各种瓜果雕刻成人形、动物等花样,放在锅中煮。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腊八粥中放入“果狮”。先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再拿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然后把桃仁作为狮脚,以甜杏仁作为狮子尾巴,最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一头生机勃勃的小狮子。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