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综合新华 北京晚报
北京日报
今天是元旦佳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那么,“元旦”从何而来?它又是怎样走进百姓生活的?
据史料记载,元旦一词在中国已经有五千余年历史,但元旦古今有别。现在的元旦是公历1月1日,而古时的元旦是农历新年。古时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又称元春、元日、元正、元辰、元朔等。数千年来,元旦的含义几经变迁。
虽然古时的“元旦”与现代的“元旦”略有不同,但人们对于新年的美好期盼亘古不变。今天的《史话》就来看看元旦的千年之变。
古时“元旦”源头在哪里?
根据《说文解字》的注解:“元者,始也;旦者,明也。”通俗来说,“元”就是指开始,“旦”则是指早上,当太阳在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初升,旧的一年宣告结束,新的一年在人们美好的愿景中开始。
古时曾经有四个元旦日,即农历十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十二月初一、正月初一。
据说,古代元旦起源于颛顼时期(zhuān xū,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距今已有5000余年历史。颛顼开始农历纪年,以正月为元,初一为旦。但此后的夏、商、周、秦、汉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
据《史记》记载,“元旦”在夏代是正月初一,在商代是十二月初一,在周代是十一月初一,在秦代是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候恢复夏历,仍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这就是我们如今的“春节”。
唐朝时,房玄龄等人负责修《晋书》,里面出现了有关“元旦”的记载:“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对元旦比较早的记载,在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诗作《介雅》中亦可见到。里边提到“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很明确说明它的“开端”意义。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还有“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
元旦的起源另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的尧舜时期,尧帝勤政爱民,在老去以后,把帝位禅让给德才兼备的舜,舜又禅让帝位给治水立下大功的禹。他们都做了很多好事,十分受人民爱戴。
为了纪念他们,大家就把舜祭祀天地和尧的那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称作“元旦”或“元正”,成为古代元旦的由来。
历法变,“元旦”时间也变
传说固然有趣,但实际元旦的来历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比如做农活,就需要一些准确的时间节点。而一年的开始,又有着特别的意义,所以,人类发明了历法。
古人发现了日夜交替、月缺月圆和四季轮回的自然现象,最终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参照月相变化的周期确定“月”,谷物成熟周期代表了寒来暑往,叫“年”,也就是太阳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精确计算上述周期经历了很长时间,历法几经变化,“元旦”的时间也跟着变。夏朝使用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又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
直到汉武帝时期,才不再折腾,当时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叫作元旦,自此,一直沿袭至清朝末年。
民俗学专家陈连山表示,民国初年,当时的政府修改历法,把整个公历作为时间体系,把所有的传统节日均移至公历时间,于是公历1月1日被定名为“元旦”,传统的元旦则更名为“春节”。
怎一个“吃”字了得
古代是农业社会,到了“元旦”,大规模的农事活动早已结束,娱乐活动又少。所以,大家很快琢磨出各种跟吃有关的点子,花样百出。
南北朝梁宗懔写了一本书,叫《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古代楚地的各种节日风俗。说到元旦时,明确提到拜贺毕,要进椒柏酒,饮桃汤……还要吃鸡蛋。
其中有饮料、食品,还有药物,几乎涉及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又各有其特殊含义,表达希望来年福顺安康的心愿。
比较有趣的,是某些地方要吃“汤饼”。这里的“饼”一般不是指烧饼。北宋《岁时杂记》说:“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索饼指像绳索一样细长的饼,长相类似现代的面条。
明清时,人们喜欢在元旦吃年糕,南方尤其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提到,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相当有趣。
不同地区,年糕也换了名字。明正德广东《琼台志》记载当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杂诸果品岁祀,递割为年茶,以相馈答。”形似今天的生日蛋糕。
唐朝的“团拜会”狂欢到天明
古时也有跨年或者迎新表演。在元旦这天,秦人会欣赏傩戏。傩戏又称鬼戏,是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大家可自行脑补一下,一群人戴着各色面具手舞足蹈的场景。
欣赏完秦人的舞蹈,再来看看汉代人的习俗。汉代人比较注重仪式感,元旦这天会举行大朝会,官员按照尊卑等级向天子朝拜,朝拜结束就可以去天子设的酒宴吃饭了。
而在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一到重大节日便是一片莺歌燕舞,跨年夜更是精彩纷呈,这天晚上,太常寺会在大明宫举行大型的“团拜会”,皇帝邀请文武百官和嫔妃等参加。
在团拜会上,大型歌舞是重头戏。其中,唐太宗指导并编排的《秦王破阵舞》,是必不可少的节目,一百二十八人执戟披银甲而舞,前有战车,后列战阵,有三次变化,每次变为四阵,伴唱者歌唱《秦王破阵舞》的乐曲,极具气势。
此外,晚会上还有杂技、滑稽戏等内容,让皇帝和大臣们一直狂欢到天明。可见,唐代新年晚会,无论是演员的阵容、表演的节目,还是演出时长,都极具规模。
看完唐朝的晚会,再到宋朝玩一玩吧。宋朝人喜好“关扑”,类似于现代的博彩游戏,这种游戏只在元旦这种国家性质的节日开放,据说当时盛行一时。除了放假和允许公开赌博外,京城的许多繁华街道上都要结彩棚,车马来往,络绎不绝,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非常热闹。
盛唐时期的跨年夜,大明宫内外会挂起大红灯笼,点亮一堆巨大的蜡烛,并点燃沉香,使夜晚亮如白昼。
元旦这天
清朝皇帝很忙
看完唐朝的“团拜会”和宋人的“赌博”小游戏,再来瞅瞅明朝吧。明朝人比较浪漫,会用二寸宽、三寸长的笺纸制作精美的贺卡,在元旦这天赠送给亲朋好友。男女老幼还会将金箔纸折成飞鹅、蝴蝶、蚂蚱等形状的饰物,缠于铜丝之上,插在头上,用于烘托喜庆气氛,名为戴“闹嚷嚷”。
明沈榜的《宛署杂记民风一》中记载:“岁时元旦拜年,道上叩头,戴闹嚷嚷:以乌金纸为飞鹅、蝴蝶、蚂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
而清朝元旦这天,皇帝比谁都忙,凌晨12点半左右就要起床去祭祀,然后率领有身份的官员朝贺,待朝贺结束,等官员们行庆贺礼,这还不算完,还要赐茶、参加大宴……总之过程十分繁琐。而乾隆皇帝对元旦(即岁朝)尤为重视,每到这一天,他要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在宫苑内点竹放炮,祈求平安吉祥。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中就绘有乾隆皇帝与皇族子弟在庭院内点炮竹,庆贺岁朝的热闹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