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6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提高医生薪酬 减轻群众看病负担

泉州出台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的18条措施,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N海都记者

董加固

11日,记者获悉,泉州市印发《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若干措施》,加快推动“健康泉州”建设。《措施》明确,泉州将以促进“三医”(注: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为目标,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促进医疗技术水平提高、群众就医负担有所减轻、医保基金安全可持续、医务人员薪酬待遇逐步提高、医院健康良性发展,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记者梳理发现,《措施》围绕4个方面,提出18条具体措施。

制定出台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制度

《措施》明确,要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薪酬待遇水平。在全市县级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全面实行工资总额管理。推行临床科室主任目标年薪制,逐步提高人员经费支出比例和人员薪酬中固定部分所占比例,力争到2025年,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重提高到50%左右,医务人员固定薪酬占比达到60%左右。内部分配向高风险和高强度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倾斜,向紧缺急需专业倾斜,适当提高低年资医生的薪酬水平。设立医改绩效奖励项目,提高医务人员薪酬待遇,确保医务人员工资水平明显提升。

全面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制定出台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制度,按照中级职称专业人员每半天最高不超过1000元、副高职称专业人员每半天最高不超过1500元、正高职称及以上专业人员每半天最高不超过2000元的税后标准支付医师多点执业劳务费,引导市属三级医院高水平医生到基层坐诊,激励医生多劳多得,促进医疗技术下沉,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技术资源,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全面提升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措施》提到,建立稳定长效的医疗卫生投入机制。对中医、传染病、精神病、妇产、儿科以及康复等专科医院给予投入倾斜政策。

明确公立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启动疾病谱调查,每年对市域内外住院疾病谱进行梳理,形成区域性疾病谱和转外就医疾病谱。市属公立医院重点加强转外就医率高病种的相应学科建设,减少群众市域外就医。依托市属三级医院,加快推动建立泉籍在外名医联盟,引进泉籍名医专家回乡执业。

全面实行医院成本控制和医保总额预算管理。2023年3月底前,全市三级公立医院全面完成本院成本核算工作;2023年12月底前,全市70%二级公立医院推行本院成本核算工作,尤其是医疗服务项目内涵一次性耗材的项目成本。实行医疗机构医保总额核定,并于2023年3月底前完成协议签订工作。

提升公立医院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推行临床路径管理;杜绝将医保、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对医疗机构实施的行政(协议)惩戒措施转嫁给医务人员;深入推进“无红包”医院创建活动,支持鼓励医疗机构学习借鉴泉港区医院、安溪县公立医院“先诊疗后付费”做法,全面提升就医体验暖心服务水平;在泉州市第一医院开展“信用医保”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信用就医服务,让群众享受在泉就医免除预缴金服务。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将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纳入医保定点范围,让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费用更低、医保报销更高。

公开医疗服务信息。建立医疗服务公开制度,力争于2023年3月底,每周通过闽政通“泉服务”平台等渠道,向社会公开公布本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信息,包含本市医疗机构特色专科、名医名师、专家坐诊、药品服务、医疗费用等,进一步畅通医疗服务信息,解决医疗供需信息不对称、群众盲目就医等问题。

积极推动医药(医用耗材)领域改革

扩大药械集中带量采购范围。力争2025年底前落地实施的集采药品品种扩大至500种,集采医用耗材品种扩大到40种以上。

实行药品拆零调配使用。全面实施“节约药品、保护环境、守护健康”专项行动,在市属三级医院率先试行门诊药品拆零销售,并逐步在全市推广。

提升药械管理水平。常态化开展药品、医用耗材质量监管,强化带量采购的药品、医用耗材不良反应监测。

推进本土医药产业发展。采取以量换价方式,与生产企业直接谈判让利采购药品,鼓励泉州本土医药企业以最优惠的药品价格惠及泉州百姓。

推进医保领域改革和县域医共体建设

完善医保筹资和支付管理机制。2024年12月底前,实现定点医疗机构DRG付费改革全覆盖。

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联动改革机制。探索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打包收付费,促进中医特色诊疗项目规范合理收费。

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建立医共体上下级医疗机构相衔接的药品供应保障模式,保障基层承接上级医院下转患者用药。

支持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支持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等与市属医院合作,组建城市医疗集团,为辖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治疗、健康管理等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

支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支持国家、省级区域中心建设及市属三级公立医院积极对接“国家队”高水平医疗机构开展合作。

推动全市慢性病管理工作。成立市级慢病医疗保障服务机构,统一慢性病常规药品目录。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个性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保障需求。结合“党建+”邻里中心建设,实质性推动家庭医生进社区、进家庭开展服务。推进医、防、管、护融合发展,提升慢性病管理效果,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