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2022年全省GDP预计突破5万亿

工业增加值总量跃升至全国第六位,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成为新增长极

N海都记者 唐明亮

罗丹凌 刘文辉

省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2022年和过去五年的工作。过去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区域一体化建设进程提速、人民生活品质大幅度提高、生态省建设交出高分答卷、公共安全网织得更密更牢。

2022年福建成绩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初步预计,202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382.3亿元、同口径增长1.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39亿元、同口径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2%,出口增长11%以上,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2%左右、7.6%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左右。

2023年预期目标

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6%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出口增长7%,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7.5%,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7万吨以上。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五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长6.4%左右、居东部地区第一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连跨四个万元台阶,突破12万元,跃升至全国第四位,是唯一所有设区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跨上2万亿元台阶,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元。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面建成“两纵三横”综合运输通道,综合交通路网总规模达到11.7万公里,基本建成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群、亿吨大港达3个,机场、水利、能源等建设实现重大突破,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提前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行标准下4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

创新动能加速释放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这五年,我省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研发投入翻了一番,发明专利有效量增长1.38倍;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34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达45家,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达33家、居全国第三位;汽车玻璃、动力电池等技术国际领先,白羽肉鸡种源打破国外垄断,大黄鱼育种技术国内领先;科技特派员和技术服务实现乡镇全覆盖、产业全覆盖。

制造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工业增加值总量跃升至全国第六位,百亿工业企业达58家,千亿产业集群达21个;现代纺织服装产业最先突破万亿级,电子信息“增芯强屏”步伐加快,先进装备制造迈向智能化高端化,石油化工“两基地一专区”集聚发展。

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成为新增长极。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提效,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7%;金融“八大工程”深入实施、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7万亿元,境内上市公司达170家、居全国第七位;国家A级物流企业数居全国第五位,厦门、福州、泉州列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城乡加快融合发展

区域一体化建设进程提速

这五年,我省城市更新行动滚动实施,累计改造老旧小区81.2万户,新建改造各类管网超3万公里,建设提升福道5560公里,设区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实现“长制久清”,数字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全省城镇化率达70.4%,城市更加宜居、更有韧性、更显智慧。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乡村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全面建成,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3万亿元,多彩闽茶、沙县小吃等富民产业走向全国。

老区苏区振兴步伐加快,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获批建设,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上杭成为全国百强县中唯一的原中央苏区县。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齐头并进,福州、泉州双双跨入万亿级城市行列。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持续深化,“闽宁模式”成为全国东西部协作的典范,援藏援疆工作获评全国绩效考核先进典型。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人民生活品质大幅度提高

这五年,我省超七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社会事业。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年均增长6.2%;城镇新增就业282万人,104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医保服务下沉至所有乡镇和1.2万个村卫生所;基本养老保险覆盖3200多万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由30张增加到39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从无到有、实现街道和中心城区乡镇全覆盖;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提标;160万群众通过保障房、棚改房解决了住房困难。

教育经费投入达6685亿元、年均增长7.9%,在全国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覆盖。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提升,7家医院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8.85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全国前列。

绿水青山“颜”“值”同升

生态省建设交出高分答卷

这五年,我省圆满完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重点改革任务,木兰溪治理、生态保护补偿等39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向全国复制推广,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推行,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均为优秀。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长汀经验”成为世界生态修复典型,武夷山成为首批国家公园,设立各类保护地358处,生物多样性大幅提升;九市一区全部获评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65.12%、连续44年保持全国第一。以约占全国3%的人口、1.3%的土地、2.9%的能耗,创造了全国4.3%的经济总量。

社会治理深入推进

公共安全网织得更密更牢

这五年,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群众安全感率逐年提升,平安(综治)建设考评稳居全国前列。

粮食安全和食药品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建成高标准农田660万亩,成为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省;持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连续3年获评国家食品安全评议考核A级。防范化解风险有力有效,在全国唯一连续4年无高风险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国防和部队建设,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迈出新步伐,是全国唯一所有设区市连续五届获评双拥模范城(县)的省份。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