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8版:社会 上一版   

平凡的他们 不平凡的故事

海都记者走近泉州一线医护人员,听听他们带病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的故事

泉州市急救指挥中心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救助患者

高峰期,刘素红(左二)经常帮忙抬扶患者

朱景法在查看患者情况

照顾新生儿,每一个细节都不能落下

N海都记者 刘薇 通讯员 胡远扬 万馨璟 何毓慧 文/图

当前疫情防控救治重心已经转移,保健康、防重症这场“大考”已全面开启。近半个多月,随着新冠感染急危重症病人数的剧增,急救系统首当其冲受到冲击。从泉州市急救指挥中心,到市各大医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再到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一线医务人员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全力以赴守护着泉州百姓的安康。

疫情尚未结束,考验还在继续。昨日,海都记者走近一线医护人员,一起来听听他们不平凡的故事。

坚守一线的“女铁人”

受访人物:刘素红 泉州市急救指挥中心医生

“呼叫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作为泉州市急救指挥中心的一线女医生,一名共产党员,刘素红太清楚这句话意味着什么。从接听电话的那一刻起,她就与同事迅速奔赴一线,分秒必争地抢救生命。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以来,随着新冠感染急危重症病人数的剧增,急救系统首当其冲受到冲击,泉州市急救指挥中心120接线量、出车量成倍增加。在中心最困难的时候,7天不到的时间里,刘素红上了4个24小时班,被同事们称为实打实的“女铁人”。

“这段时间真的跟个陀螺似的,往往刚放下病人,就接到下一趟出车命令,须马上赶往下一个目的地,转运下一位急危重症病患者!”马不停蹄的院前抢救工作非常疲累,刘素红却丝毫没有退缩,“上午四五趟,下午四五趟,晚上没停过,算下来,每天出车十来趟吧。除了帮忙抬担架,我几乎没下过车!”

抬担架?是的。高峰时候,一线担架员不够,所以,除了院前抢救病人,刘素红还得帮忙抬扶。而这,对于161厘米个头的她来说,可是个力气活。

刘素红所在急救站出车区域老小区蛮多,很多没有安装电梯,楼梯又很窄,需要急救的还大部分是卧床老人,把患者从六七楼抬下来是常有的事。

“要是碰上体型肥胖或比较壮的病人,180斤、200多斤照样抬,到楼下时手都是抖的。”近半个月来,刘素红与同事们就这样克服各种困难,紧急抢救一位位患者并及时送医,为急危重症病患者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

记者了解到,来自江西的刘素红还是一位军嫂,育有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3岁。由于工作的关系,丈夫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刘素红只能将两个女儿独自放在家中,忙中抽上一丁点时间,通过家中监控盯上两眼。好在女儿们都很懂事,让她欣慰而又愧疚。

实际上,在泉州市急救指挥中心,还有许许多多与刘素红一样的一线人员,他们轻伤不下火线,默默承受身体和心理的极限考验,牢牢守护百姓生命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以实际行动诠释“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

急诊前哨 争分夺秒挽生机

受访人物:朱景法 泉州市第一医院急诊科负责人

近段时间,泉州市第一医院急诊科接诊数量是去年同期的近3倍,高峰时候,两个院区达900多人次,危重症患者占比28.6%,危重症患者新冠阳性比例达90%以上。

早上8点,急诊科负责人朱景法带领团队快速完成交班,随即投入工作中。随着防疫政策的变化,急诊科的患者猛增,作为科室负责人,朱景法两个院区的工作都要时刻关注,最重要的是保证患者能及时分流到相应科室得到救治。

“送入急诊的患者,轻重症的要分开,抢救室的床位也亟需增加,同时设备、人员都必须到位,这些都要在短时间内快速解决,否则将会出现更多的滞留问题,甚至使得一些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朱景法顶着巨大压力,与医务部及时反馈,在院部的支持下,增加抢救床位,优化就诊流程,扩编配置医护人员,想方设法提高急诊的快速救治能力。

在医院的统筹安排下,全院住院床位调配通道被打通,医务部每天派人在抢救室现场办公,在初步诊断后,快速分流收治患者,同时动态调配二线以及其他科室人员前来支援,最大程度减少患者在急诊科的滞留时间,保证科室正常运转。

朱景法既要当好整个科室的管理人,又要充当后备人员的角色,时刻准备着顶上战友的空缺。记得那天,院前急救洪医生突发高热,朱景法迅速接替岗位,顶替出车任务。“一个萝卜一个坑,在急诊科的关键岗位上,一个都不能少!”朱景法说。

朱景法的爱人也是一名医务人员,在医疗任务最忙的时候感染了新冠病毒,只剩儿子独自在家照顾妈妈。朱景法忙完回家常常已是深更半夜,孩子的懂事让他感到愧疚。

连日来,由于高强度的工作和不可避免的接触史,科室部分医护人员也先后出现了发热、咳嗽、全身乏力等症状,但大家经过短暂的休息后,迅速返岗带病坚守,许多年资高的医师也纷纷参与到一线抢救中。急诊科的全体人员高度默契,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迅速补位。

当新生遇到新冠 他们筑起爱的港湾

受访团队: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医护团队

“王主任,请准备好呼吸机,一个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新生儿马上入院!”

“隔离间的工作人员,请做好准备,又一个小‘阳’人准备入院!”

在奥密克戎病毒最为肆虐的时期,很多刚出生的小宝宝也没能幸免于它的侵害。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承担着泉州地区及周边县市区高危新生儿的转运、救治工作,科室的负压病房每天不断地进住确诊患儿,这些患儿有的从医院产科出生后直接入住新生儿科,有的辗转多家医院来到这里,更多的则从周边医院紧急转入。

在连轴转的紧急工作状态下,科室工作人员陆续确诊阳性,新生儿科A区护士长苏平也未能幸免。然而,她仍旧坚持在岗,同事们纷纷劝说她回家休息,她却答道:“我现在症状不重,还能坚持,你们要做好防护,离我远一点!”为有效保障科室的正常运转,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医护人员有的病倒了,歇一会儿,再回来;有的带病坚持着,等待轮休;有的康复了,立刻回来,互相扶持……

每一个新生宝宝的身后,都是一个家庭沉甸甸的爱与期盼。“在这样的时期,我们不是他们的亲生父母,却扮演着父母的照护角色。”新生儿科王瑞泉主任说,照顾新生儿,每一个细节都不能落下。新生儿不会讲话,只能用哭声、呼吸、吮吸、反应能力和肢体动作来表达,面对异常娇嫩的生命,医护人员每2~3个小时就要给宝宝们换一次尿布、喂一次奶,还要做好宝宝的口腔、脐部、臀部等护理,精心呵护这些幼小的生命。而这些“临时爸妈”也有自己的“阳”孩子,他们却把更多的时间和心力花在了患儿们的身上。

在这场风雨磨砺中,面对新生儿宝宝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新生儿科医护团队日夜坚守,用最温暖的怀抱,为每一个新生儿筑起一道爱的港湾。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