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唐明亮 罗丹凌 刘文辉
福建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6万亿元,数字化建设遍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海域面积超过陆域面积、海岸线及海岛数量居全国第二;森林覆盖率连续44年全国第一;文旅资源独特而丰富,市市有5A级景区,世界遗产数量位列全国第二……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已成为福建新增长极。
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突出加强数字福建、海上福建和生态省建设,坚定不移做大做优做强“四大经济”,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
如何将“四大经济”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聚焦数字经济
培养适才适岗人才
培育一批产业数字化领域龙头企业
闽政通、12345便民服务平台、市民信用支付体系、e福州……如今,在福建,“数字化”潜移默化地融入福建城市的“智慧大脑”中,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为助力福建数字经济建设,省政协委员、新中冠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刘驰建议,政府要扶持培育一批产业数字化领域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大力推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并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配套支持。同时,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组织等各类创新资源,构建产业数字化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联合体。此外,可通过公共云服务等,降低中小传统企业实践数字化转型的投资成本和投入风险。
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采用产学研用结合、上中下游衔接的形式,加大校企合作、创新现场教学模式、增加融合实践经验、培养适才适岗人才。对数字人才的引进不应局限于高新技术领域,要根据企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构建包含平台端、运营端、产品端等专业管理人才的完整高端人才链。
此外,她还提到,当前部分数字化转型失败的企业仅是简单地将业务进行IT化和信息化,应引导经营者意识到数字化发展是系统性工程,应从战略层面进行部署,自上而下进行推动。同时,需注意数字化变革的方式方法,同上下游进行充分的沟通与磨合,以减少变革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摩擦及给业务带来的压力。
聚焦海洋经济 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化渔业产业体系
2022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超1.2万亿元;全球当机容量最大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建成下线;全国首台套渔旅融合深海养殖整备“闽投1号”建成投产……拥有13.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逾3700公里海岸线、125处大小港湾,福建的海洋资源得天独厚,福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连江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连江最大的优势,也是连江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省人大代表、连江县县长高双成结合连江县实际,从渔业经济发展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认为,渔业发展、种业为先,第一产业要大力实施水产种苗培育创新工程,通过进一步加强与厦门大学、第三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优化提升鲍鱼、海带等优良品种,全力打造水产种业“连江芯”。同时,全力推进“百台万吨”工程,推动养殖向深远海养殖、生态养殖,机械化、智能化、规模化转变。
第二产业则是以水产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以及海洋生物医药为主攻方向。在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福州现代物流城,布局“3+1”产业园。在第三产业上,加快推动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国际水产品交易基地、海洋经济科创高地联动发展,与上海光明集团展开深度合作,加快打造连江水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迅速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同时,实施数智渔业创建计划,最终实现让海上“良田”愈发肥沃,持续打响“海上福州”国际品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打造大数据、物联网、卫星应用等千亿产业集群,实施海洋渔船‘宽带入海’工程等。”福建省人大代表,闽江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黄蕾建议,加快实施一批“卫星+”系列应用工程,进一步扩大“宽带入海”装船数量,打造“海联网”产业应用示范,拓展卫星应用在社会、经济、民生等各领域的示范应用。同时,对卫星产业链上下游研发、制造、运营类企业制定专项扶持办法,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卫星应用产业的聚集效应。
聚焦绿色经济 创新绿色金融 加快碳汇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
2022年,我省新增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138个;推动绿色电力参与市场交易,累计交易电量3.21亿千瓦时,达成“绿证”1.7万张;以约占全国3%的人口、1.3%的土地、2.9%的能源,创造了全国约4.3%的经济总量……绿色成为福建经济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福建省工商联认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应立足于我省资源优势,进一步培育绿色经济新增长点,加速打开“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链接通道。
省工商联提交的《关于培育我省绿色经济新增长点的建议》中提到,我省要创新绿色金融支持,建设碳汇收储交易中心,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体系及开放共享的生态产品信息云平台。具体做法上可以借鉴顺昌森林生态银行经验,推广林业流转、生态茶园等模式,打通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通道,提高碳汇生产经营能力。同时,积极策划海洋碳汇项目,推动碳汇资产上市交易,利用全国及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场所开展海洋碳汇交易、抵押质押、融资租赁等业务,加快碳汇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
聚焦文旅经济 培养非遗传承人 鼓励身怀技艺村民申报
全国首个“福”文化主题街区开街,引入建设“福”文化博物馆、“福”文化会客厅等一批“福”文化标志性项目,让市民在文化大餐中尽享人生乐、生活美……福建是唯一以“福”命名的省份,如今,“福”文化品牌已全面打响,人们的文化和旅游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福建省政协委员、民革三明市委会主委冯火珠建议,不妨以乡村历史文脉为根基,打造“福”品牌。实施传统村落适应性管理策略,将传承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深挖当地蕴藏的“福”文化资源,对特色乡村历史文脉进行系统性、整体性保护。探索建立独具特色生态博物馆,在文化原生地落实和实施文化遗产保护。
同时,以乡村风土民俗为依托,讲好“福”故事。她认为,应该加大乡村节庆习俗保护力度,鼓励村民在传统文化节庆中展示当地独特习俗。
此外,以乡村文化遗存为特色,乐享“福”生活,亦是一个重要方面。有关部门应做好文化遗存保护总体规划,把传统村落看成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统一建筑风貌把控,从整体上保护传统村落历史延续和发展。在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面,引导身怀技艺的村民申报当地县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财政资金方面予以适当补助。推动设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鼓励培养“群体”传承人,实现活态传承。开发文化创意衍生品,延长“非遗”产业链,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对文化遗存进行重点保护,以数字化活态传承方式,使村落遗存鲜活通俗地留存民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