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建设教育强省 代表们“华山论剑”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我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今年省两会上,代表们围绕教育话题建言献策

省人大代表陆盛彪

省人大代表雷晓华

省人大代表吴哲彦

省人大代表兰绍清

N海都记者 罗丹凌

唐明亮 刘文辉

新增普惠性托位2万多个,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6.7万个、义务教育学位13万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1%,去年,我省教育事业取得新成效。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教育强省,促进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统筹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同创新、融合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如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省两会上,代表们为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提了哪些金点子、好建议,一起来看看。

关注学前教育

现状:目前,幼儿“入园难、入园贵”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特别是实施二孩、三孩生育政策以来,如何减轻家庭在养育、教育子女方面的压力,备受市民关注。学前教育费用高,一般工薪家庭很难承受,“读得起大学,上不起幼儿园”的现象确实存在。

声音: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在国家放开二孩、三孩政策后,部分育龄人群生育意愿并未明显上涨。因此,省人大代表、宁德市屏南县古峰镇佳洋社区党委书记陆盛彪指出,鼓励生育政策应该做到措施更加精准,不妨把降低教育负担作为鼓励积极生育的重要切入点,将九年义务教育延长至十二年,把幼儿园的三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学前教育应该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普及学前教育,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将有助于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陆盛彪指出,孩子看、说、动手、分辨能力都要从零学起,这些在幼儿园阶段学习的技能对于未来长达十余年的教育过程,具有原始的基础性。然而,目前学前教育仍是基础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存在总体水平低、普惠优质资源不足、城乡间办园条件差距较大以及公办幼儿园入园难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陆盛彪建议:一是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缩小公办和民办幼儿园的差距。省、市、县政府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将义务教育的年限往前移到学前2至3年,体现公益性,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二是严格办园审批准入机制,适度提高“门槛”。包括硬件设施、园长资质、教师从业资格等,公立和其他普惠性幼儿园的标准要统一,以便幼儿园毕业后能更好地和小学接轨。三是加强对幼教队伍培训。要像九年义务教育一样,通过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对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幼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加大对幼儿教育大纲实施情况监管,使下一代孩子在适当的年龄得到适合的教育,以防幼教“小教化”,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关注义务教育

现状:随着“双减”政策在各地深入推动,新的教育生态初步形成。学校增设了课后服务等一系列举措,许多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家长的时间分配也更从容。部分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期望值日益增加。

声音:优化教学增效 促“双减”政策可持续发展

“‘后双减’时代,我们需要重视三个问题。一是课后服务中,特色课程指导教师(非学科类)师资不足;二是延时工作让教师出现精力不足现象;三是家校有效性的互动相对比较薄弱。”省人大代表、福安市韩城第一中心小学教师雷晓华说道。

为此,雷晓华建议,各校应完善师资,保障服务助力“双减”教育。可向社会招募有资质的志愿者参与课后服务,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选派在校大学生,鼓励他们下基层服务参与时间,一方面为他们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亦可补充师资不足现状。

同时,优化课后服务时间,促进和提升“双减”教育。一方面,各校应对各类工作例会和学科教研进行时间优化安排,也可以主动地减少各类事务性的安排,给参加课后服务的老师腾时间。另一方面,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和补充休息制度,探索实施弹性上下班和补充休息制度,从制度上做好课后服务教师的坚强后盾。

此外,家校合力共振,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家长应关注未成年子女品德、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以及科学探索精神和主动创新意识的培养。学校也可通过开展家校座谈会等各类活动,畅通学校家庭沟通渠道,推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

现状:中考与高考是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目前,中考各学科成绩在投档总分占比上有较大差距。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各占150分,物理90分,化学60分,政治、历史各占50分,地理、生物各占30分,中考各科分数占比与高考各科分数占比不一致。

声音:调整中考部分学科分值 使其与高考一致

省人大代表、福建省漳平木村林产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哲彦认为,中考各科分数占比与高考各科分数占比不一致,学生在学习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分数占比较小的科目时会选择性安排学习时间,甚至一些家长出于升学考虑会对科目学习有所取舍,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此外,部分学校可能也对上述科目课时安排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升入高一的学生在学习这些科目时显得较困难。

因此,吴哲彦建议,为使学校和学生能平等对待各个考试学科,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够全面发展,与高中学习能有效衔接,应优化中考部分学科分值,与高考相应科目的分值一致。

关注职业教育

现状:目前,福州市共有高职院校8所,在校生6.3万人,中职学校23所,在校生4.9万人。职业教育“转型”“合办”“升格”“转设”等四条主要路径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与经济强省的发展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声音:加强普职融通 搭建大学与高职立交桥

“教育支撑、服务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教育水平提升。”省人大代表、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兰绍清指出,建议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加强普职融通,搭建大学与高职立交桥。依托福州大学城教育资源集聚优势,推动福大、师大、农大等大学与高职院校的深度合作,先行先试,打通高职生向上求学的通道,打破职业教育升学的天花板,为学生升学提供多元选择机会。

二是根植福建本土,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福建实践。持续深化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侧紧密结合起来,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体制,丰富职业教育的力量,灵活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三是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希望省市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将优质职教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储备范围,遴选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先行先试,逐步推广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福建实践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技能支撑。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