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文/图
每年都有大批来自港澳台和东南亚的保生大帝信众来到泉州花桥慈济宫朝拜,并热心为赠药义诊所捐助,使保生大帝慈济众生的精神得以代代传承。
其中,离不开泉籍侨领陈守仁夫妇的鼎力支持。昨日上午,泉州花桥慈济宫前,一场特殊的慈善捐赠仪式顺利举行。来自厝边头尾的居民纷纷排队领到了陈林碧琴老人专门准备的大米、花生油、面线、鸡蛋、发糕等各类生活物资,在严冬里为大家带来一丝暖意。
一袋米之恩,当涌泉相报
“谢谢陈林碧琴老人的善举,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过。”记者在现场见到,宫庙前围着许多人,排队等候的居民们在领到物资后,都为陈林碧琴的此番善举表示感谢并点赞。
原来,坐落于鲤城中山南路的花桥慈济宫(花桥宫)始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现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庙宇内供奉着泉州人耳熟能详的北宋神医——吴夲,也就是被尊称为吴真人、保生大帝的“医神”。花桥慈济宫自发赠药的历史有800多年,清光绪四年,即公元1878年,泉州的热心绅士和商界人士在此联合创办了“泉郡施药局”,1985年,正式更名为“花桥赠药义诊所”。而早些时候,花桥宫向穷苦百姓派赠的物品还不止药物,还有大米、衣服等物资。也正是在那时,注定了陈林碧琴与花桥宫的不解之缘。
今年94岁的陈林碧琴,儿时住在泉州古城西街旧馆驿,当时家境极其贫困,有一次她听说花桥宫在赈米,便急匆匆赶去要了一包。她掂着一小包米,心想家里人多,一小包米不足三餐,又鼓起勇气,怯生生地问:“能多给一包吗?”赈米的人看着羞答答的她顿生怜悯之心,又递给了一包,陈林碧琴欢天喜地一溜小跑赶回家。从此,花桥宫三字便植入陈林碧琴的脑海,并传递给丈夫陈守仁。
这段往事,至今陈林碧琴及其家族成员仍记忆犹新,铭记在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了感念花桥慈济宫的“一袋米之恩”,陈守仁事业有成后,夫妇俩每年都会向花桥慈济宫捐药、捐善款等,并延续至今。
乐善好施
推动故乡慈善教育事业发展
“数百年来,泉州花桥宫兴衰更选、历尽沧桑,现如今修葺一新、人气齐聚、生机盎然,义诊赠药受到社会各界赞赏,花桥宫能再次辉煌,也离不开他们的鼎力支持。”泉州花桥慈济宫董事长李东生介绍道。原来,前年,花桥宫仙姑殿被鉴定为危房,急需拆除重建,所需费用120万尚无着落。陈守仁得知情况后,立即回复,所需费用陈守仁基金会全捐。而过去两年来,陈守仁基金会慷慨解囊,捐助花桥宫用于重建、修缮、购药等的费用达550万元。
1930年,陈守仁出生于鲤城王宫村的一个普通华侨家庭,他远渡菲律宾打拼,白手起家,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他乐善好施,致力于推动慈善教育事业发展,对自己的故乡泉州,更是尽心竭力。早于20世纪80年代,就在泉州设立“陈守仁基金会”并促成泉州慈善总会,做了大量扶贫、助孤、助学等慈善福利项目。
在教育方面,他还捐资成立北京大学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联泰供应链研发中心等。如今,从泉州的清源山到威远楼,从华侨大学到泉州市第一医院,在泉州许多名胜古迹和医疗教育机构,都可以看到陈守仁捐建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