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涓 通讯员 黄佳文 刘其燚 文/图
近日,在罗源县的多个医院和卫生院中出现了许多年轻的新面孔,原来他们都是接收到罗源县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发出返乡医学类大学生志愿者招募令后,主动请缨缓解医护人员工作压力的大学生志愿者。据了解,招募令发出后,短短几天时间共有140余名医学类大学生志愿者参与。
“看到患者,才真正感受到自己肩负的使命”
来自福建中医药大学的黄雨鑫,是中医学专业大三的学生。“我放寒假回家,看到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出的医学类大学生志愿者招募令,就报名了,尽我所能,让连续奋战多日拖着病体的医护人员喘口气。”黄雨鑫一边说,一边手脚麻利地将医生分类好的中药饮片装进包装袋。来到志愿服务岗位的这些日子里,黄雨鑫感触良多。
“在医院里,我看到了很多的老年患者,对生命也有了新的认识。”黄雨鑫回忆,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受了工伤的患者。“患者的头部被重物撞击,当时是神志不清的状态,只有旁边的工友可以帮忙回答,情况非常危急。”当时医院床位紧张,黄雨鑫便在医院里四处寻找推床,最终,在另一个科室的大学生志愿者帮助下,及时为患者找来了推床,并送往CT室检查,“那时候和其他的志愿者一起把患者送到CT室里后,我还挺激动的,能和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帮助到患者。以前,自己只是听大人和老师谈论生命,并没有很深的感触,但在医院里,看到了病人们因为生病而难受痛苦时,才真正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
“现在老年患者不断增多,中医治疗的需求突增,而我们中药房之前就只有3名中药师,根本忙不过来。”县医院中药师黄亦璇说,现在有志愿者帮助做一些辅助性工作,节约了大量时间,让药师们有更多时间来审核药方。
记者注意到,在罗源县医院导诊台、自助终端机、诊室分诊处等地方,随处可见和黄雨鑫一样身穿红马甲的返乡医学类大学生志愿者。
“做的都是小事,但收获却是无限的”
“我在急诊科当志愿者,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更坚定了我当一名医生的信念。”福建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一学生郑哲炀告诉记者,成为一名医生,是他从高一起就萌生的想法。“高中的时候,课余时间我就会上网搜索一些资料,了解解剖学等相关的知识。”
在罗源县医院里,除了帮忙安置前来急诊的病人外,还多次随120急救车出诊。虽然有时只是做搭把手抬担架,帮忙医生拿心电图等的小事,但都让郑哲炀十分感慨,“第一次看到在医生的处理下,病人转危为安,我热泪盈眶,觉得医生这个职业太伟大了。虽然我们是来帮助缓解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但在志愿服务中,我们的收获一定是大于我们的付出。”
同样,在罗源各个乡镇卫生院也能看到返乡医学生志愿者的身影。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物理治疗专业的大三学生吴文东,在高中同学的QQ群里看到招募志愿者的信息,他第一时间报名,还将招募公告转发给学医的同学和朋友,他的朋友也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每天早上7点出发赶往车站搭班车;乘坐一个小时的班车到达鉴江后,着手准备为病人做录入信息等工作;晚上5点再乘坐末班车回家……这是自11日起,吴文东每日的日常。“虽然坐车耗时挺长挺累的,但是能够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医护人员,这些都是小事。”
由于来乡镇卫生院看病的患者多为老人,只会说方言,有时吴文东就会出现和患者无法顺畅交流的情况。“我虽然是罗源本地人,但因为平时都不怎么讲本地话,所以罗源话说得并不流利。为了能和患者们顺畅沟通,这段时间我就经常练习讲罗源话。”吴文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