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骗子们也活跃起来,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手段花样百出,令人防不胜防。昨日,泉州市反诈骗中心盘点了8类春节期间常见骗局,提醒广大网民提高防范意识,守住“钱袋子”。
N海都记者 黄晓燕
通讯员 白炯昕
案例
快递理赔诈骗
1月8日,市民蒋某接到一个自称某网购平台客服人员的电话,称蒋某网购的物品快递丢失,要进行赔偿。因为对方准确说出了蒋某的购物信息,蒋某便信以为真。
按照对方要求,蒋某添加其为QQ好友,随后,对方以转账验资解除风险为由,诱导蒋某向指定账户转账了4万余元。
“验资”完成后,蒋某要求返还资金时,对方却失联了,蒋某这才意识到被骗了。
警方:接到类似电话或者短信时,即便对方准确说出了你的姓名、身份证号、购物信息等,也不要轻信,一定要通过官方平台进行核实,离开官方平台的退赔操作极有可能是陷阱。
案例
网络刷单诈骗
1月9日,市民石某被陌生网友拉进一个做任务赚返利的微信群,群内很多人分享赚到返利的消息,石某很是心动,便想试一试。
联系群主后,对方要求石某下载“橙视传媒”APP,他们会在该APP派发任务。一开始,石某做了几单关注公众号点赞的任务,均获得小额返利,后来对方称,通过给指定账户转账,进行充值后连续刷单,即可获得高额返利。
石某按对方的提示操作完成后,发现无法提现,对方称账户需要再充值2万元才能提现,石某这才意识到被骗了。
提醒:凡是网友推荐下载APP,先充值再返利的都是诈骗,前期小额返利是诱饵,后期大额刷单会让你血本无归。
案例
冒充客服诈骗
1月3日,市民张某接到一个自称某贷款平台客服人员的电话,提醒张某关闭贷款功能,否则账户会被禁用。
张某信以为真,按照对方要求,开启视频会议的屏幕共享功能,在对方指导下进行操作,点击对方发来的网页,按要求输入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随后就发现银行卡内的4万元已被转走。
警方:年底账户清理、调整利率、账户违规……接到自称“客服”的电话、短信不可轻信,不要与陌生人开启屏幕共享,不要泄露银行卡号、密码、手机验证码,应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核实。
案例
网络贷款诈骗
1月5日,市民刘某接到一个自称金融公司工作人员的来电,称可以为其办理网上贷款。
刘某正好有贷款需求,便添加了对方为QQ好友,点击对方提供的网址,下载“中原消费”APP,办理了贷款手续。操作完成后,网页显示贷款成功,对方却联系刘某,称填写的账号错误,贷款打到了别人的账户上,需要刘某交纳5000元保证金。
刘某没有产生怀疑,按照要求向对方指定的账户转账,随后,对方又以转账错误为由,要求刘某继续转账,刘某这才发觉被骗了。
警方:如需办理贷款或信用卡,应到正规银行及金融平台办理,收到贷款前,凡是以各种理由要求先交费用的,都是诈骗。
警方
还有这些诈骗类型
也要多加小心
新年红包诈骗:
骗子多以高额红包为诱饵,诱骗受害人点击兑奖,或是冒充好友发红包,让受害人点击不明链接,随后以各种理由进行诈骗。
扫码送礼诈骗:
春节期间,各大平台商家大力促销,大家经常能看到“扫码关注送好礼”等宣传广告,很多人抵挡不住诱惑,参与扫码领取礼品。需警惕此类促销活动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扫码后非法获取你的个人信息,或以网络刷单、网上赌博等为由进行诈骗。
网络购票诈骗:
春节期间,很多人会通过网络预订火车票或机票,骗子趁机通过虚假的购票网站或恶意刷票软件,诱导受害人下载并进行购票操作,甚至以支付失败、信息错误等理由进行多次转账,最终,钱款都进了骗子的口袋。
兑换积分诈骗:
骗子会冒充网购平台、银行等,编造年末积分清零的说辞,诱骗受害人兑换礼品,然后以补足差价、支付运费等理由诈骗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