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8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兔子如何变瑞兽

清代画家冷枚画的《梧桐双兔图轴》(局部)

江苏常州市的巨型生肖兔灯

在甲骨文中的“兔”字

游客在杭州西湖观赏“玉兔灯”

N北京青年报 新华社

兔年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吉祥的动物,象征着多子多福(本报昨日A08版曾报道)。但是,兔子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作为瑞兽存在的。古人经常吃兔子肉,甚至想方设法用兔子肉制作一些别具风味的美食。比如《诗经·小雅·瓠叶》具体描述了如何炮制兔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礼记·内则》更是介绍了兔子的别样吃法:“……犬羹、兔羹”、“脯羹、兔醢”。

那么,兔子究竟是如何从古人的餐桌上,一跃而成瑞兽的呢?

想变瑞兽,“长得白”是关键

中国很早就有了兔子,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过近百件兔子残骸。只是在明代崇祯年间以前,古人很难看到白兔,他们最常见的是毛色为土黄色或灰褐色的草兔。现代人随处可见的小白兔,它们的祖先居然是从域外进献来的。在此之前,古人若是见到了白兔,那可是极为稀罕的,同时他们也会脑洞大开,为白兔的存在作一番“研究”。古人的逻辑大概是从人类自然生长的角度出发,认为人老了,头发才会变白,而白兔白得这么“彻底”是因为足够老,也就是长寿。此时白兔只是被古人赋予了一些神仙属性,但距离成为瑞兽还有一点距离。

至汉代,白兔渐渐地从一种神圣的动物向瑞兽的方向衍化。最搞笑的莫过于西汉梁孝王刘武,他让人建造了一个兔园,在当时可谓是声名大振,但这个兔园里居然没有白兔,只是一个类似度假中心的地方。一直到了东汉,白兔才作为贡品被进贡到朝廷。据史料文献记载,总共有三次。

第一次发生在光武帝建平元年,《后汉书·光武帝刘秀》载:“(建武十三年)九月,日南徽外蛮夷献白雉、白兔。”日南是今越南地区,越南边塞地区的人进献了白色的野鸡以及白兔到东汉王朝。进献白色的野鸡不稀奇,因为早在周王朝时期,越南、老挝一带的越裳氏就是这样做的,所以这不过是沿袭从前的做法而已。只是在进献白色野鸡的同时,还进献了白兔,这意味着他们将白兔也视为了祥瑞。可以说,白兔第一次作为祥瑞之物完全是蹭了白色野鸡的“流量”。当白兔第二次被进献时,它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瑞兽。据《东观汉记》载:“章帝时……白兔、白鹿、白燕、白鹊……日月不绝,载于史官,不可胜纪。”此时的白兔已经与白鹿、白燕、白鹊齐名,并且还排在它们的前面。

自晋代始,白兔坐稳瑞兽之位

对于白兔成为瑞兽这件事,汉代人显得有些含蓄,而晋代人就比较直接,其中核心人物为晋元帝司马睿。在司马睿还是琅琊王时,他管辖的区域内曾经出现了白兔。作为司马睿政权的支持者,他的姨弟王廙听说后,很快一篇《白兔赋序》就写出来了。王廙很会玩概念,他将这只白兔与当年周公得到的那只白野鸡相提并论,称这是“作镇北方,仁风所被,回面革心”,乃是祥瑞。既然当年的白色野鸡成为了历史上的美谈,那么本朝的这只白兔也可以。毕竟王廙认为司马睿“匡济皇维,而有白兔之应,可谓重规累矩,不忝先圣也”。

晋代以后,白兔在瑞兽的这个位置上算是坐稳了,并且频繁地出现在史料文献以及文学作品中。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甚至有点厚此薄彼,说白兔比“带它出道”的白野鸡还要色泽鲜亮,比白狐还要色彩绚烂。除了夸它的外表以外,庾信还赋予了白兔一些品德,称其“月德符征,金精表瑞”。

后来居上,赤兔成升级版瑞兽

当白兔稳坐瑞兽的位置后,足足风光了200多年。直到北齐时,一只赤兔(皮毛为红色的兔子)出现了。据《太平广记》载,神武帝高欢还未发迹时,曾与司马子如、刘贵、贾智出去打猎。在打猎时,出现了一只极为罕见的赤兔。这只赤兔将他们引到了一个看起来就很神秘的摸骨盲妇(仙人)面前,摸骨盲妇表示高欢以后会富贵称王。后来,高欢果然成为了神武帝,于是赤兔也成为了祥瑞。

相比白兔,赤兔更加稀有。关于赤兔的出现,史书文献上有记载的仅有三次。至隋唐时期,瑞兽被分了等级。据《唐六典》记,祥瑞分为大、上、中、下四等。白兔被分在了中瑞,而赤兔却名列上瑞,可以说赤兔是白兔的升级版瑞兽。《瑞应图》在提到白兔时曰:“王者恩加耆老,则白兔见。”而在提到赤兔(皮毛为红色的兔子)云:“王者德茂则赤兔见。”

虽被赤兔压一头,但白兔作为瑞兽,依然是风光无限。至宋代,白兔为“金方驯服之征”,尤受关注。单是《宋史》,就记载了九次白兔出现的异事。不过,这一时期,古人得到白兔后,不一定都会进献给帝王,也会送给自己敬重的人。如在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几个滁州人抓住了一只白兔,而白兔出现的地方正是醉翁亭和丰乐亭所在的丰山。这一下就让滁州人想起了十年前在此就任的欧阳修,于是他们不远千里地将白兔送到了京师欧阳修家。欧阳修看到后,兴奋得不行,为了这只白兔,他立刻组织了两场声势浩大的雅集。觥筹交错间,这些名流都为白兔作诗,王安石赞道:“宫中老兔非日浴,天使洁白宜婵娟。”

到了明末,白兔仍然是进贡朝廷的瑞兽。每每获得白兔之时,群臣皆上表庆贺。白兔已经这么祥瑞了,那么白兔生子简直就是瑞上加瑞。据《明史》卷十八本纪第十八“世宗(二)”曰:“四十一年春三月辛卯,白兔生子,礼部请告庙,许之,群臣表贺。”白兔生子,朝廷礼部居然还将其当作非常重要的事情祭告给祖先,真是令人震惊。

□字我介绍

兔:代表月亮的可爱担当

N北京青年报

兔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可以说是非常形象地抓住了小兔子的特点——长耳朵、短尾巴、大眼睛,肥硕的身躯还有最标志性的小豁嘴,显得萌萌哒。

“兔”是个象形字,本意就是指兔子。兔子温顺胆小,但是弹跳力惊人,动作迅捷。所以古人常常用含有“兔”字的词语来形容灵活迅速的动作,比如“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意思就是安静时像端庄的淑女,行动时像敏捷的兔子。

兔子跑得很快,捕猎的难度很高。同时兔子相对其他猛兽来说,虽然号称“兔子急了也咬人”,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个没啥威胁的战五渣,这让小兔子成了古人最喜欢追逐的猎物之一。

比如堂堂的大秦丞相李斯,留下的临终遗言就是“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我们都知道“狡兔三窟”。但其实兔子不只会打洞,它还能上天。最著名的自然是陪伴嫦娥仙子的玉兔了。传说中月亮上有玉兔捣药,因此兔子在古代也可以雅称为月精、月德。而月亮也常被称作兔魄、兔轮、兔月、兔钩、兔华等等。

其实,“嫦娥”才是登月界的老前辈。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嫦娥奔月”的传说,秦简《归藏》中的《归妹》卦辞中说嫦娥偷吃了西王母的不死药,到达月宫后变成了蟾蜍。

汉代《乐府诗集》中已有“白兔长踠捣药虾蟆丸”的句子,估计是与汉代盛行炼丹求长生的风气有关,本应该奔跑跳跃闭着眼的小兔子,摇身一变成了个没有感情的捣药机器,和嫦娥这个偷吃了不死仙药才奔月的美人倒是很配套。

玉兔捣药在古人心目中就成了长寿、健康的象征。而且兔子的生育能力强,一生就是十几只,在追求多子多福的古人眼里,又增添了一份生殖崇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萌萌哒的玉兔形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由于嫦娥、玉兔和月亮的关系,中国的探月工程也和这些传统文化符号产生了联系,比如探月工程叫嫦娥工程,月球车叫玉兔号。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