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见习记者
吴雪薇 文/图
由福建省文物局、南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家在青山绿水间——南平历史文化展”,于2022年12月16日—2023年2月19日,在福建博物院1号展厅展出。展览分为“闽源久:古韵悠远”“茶香幽:茗冠古今”“文脉长:闽邦邹鲁”“山水佳:青绿武夷”四个部分,展示了近两百件南平历代文物考古成果与相关艺术作品,从历史源流、茶文化传统、书香文脉与风景名胜等不同方面,全面展示了碧水丹山、文商鼎盛的南平风采。
富美南平,传承闽北千年文化风采
深厚的历史积淀,让南平的文物胜迹丰富多彩。
先秦时期,勤劳勇敢的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了。到了西汉,这里成为闽越国的重心。随着中原百姓不断南迁入闽,汉晋以来的闽北持续发展,经济生产的繁荣在宋元时期臻至鼎盛,拥有了享誉海内外的建茶、建盏、建锦、建钱、建本。建瓯龙凤团茶、武夷岩茶、延平半岩茶、邵武碎铜茶、政和白茶、浦城木樨茶等闻名遐迩,明清时期更是通过水陆联运行销世界。这里向有崇文重教之风,各类学校、私塾、书院遍布各地,读书风气蔚起,文化鼎盛发展,人才辈出,出现了“抗金英杰”李纲、“白衣卿相”柳永、“法医鼻祖”宋慈等著名人物。
中国万里茶道自闽北而始,勤劳而具冒险基因的闽商打通繁盛的海上丝绸之路,自中华连接世界。千年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如今,“双世遗”武夷山更成为绿色南平的烫金名片。承载历史厚重的南平,在新时代唱响着富美建设的最强音,走上发展的新征程。
深厚脉络,为观众呈现闽地繁荣气息
此次展览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以“闽源久:古韵悠远”为主题,通过闽北“牛鼻山文化”史前遗址、猫耳山窑址群、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浦城吕处坞墓群等南平地区考古成果及历代相关古器文物收藏,呈现了闽北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昌隆鼎盛的政治经济文化气象。
第二部分“茶香幽:茗冠古今”突出了闽北茶文化的发展。各县皆出名茶,展览有不同时期的种产茶工具与品茶器物,如唐青黄釉托杯、灰陶研盆、建窑“供御”“进盏”陶垫饼等及武夷山遇林亭窑址、南平茶洋窑址等茶场遗迹。唐至清代不同时期茶品茶艺的遗物与遗绪,呈现出闽北茶香氤氲的繁荣气象。
第三部分“文脉长:闽邦邹鲁”则述说了闽北的崇文重教之风,从州县官学到私塾书院都在闽北广有分布。繁盛的文脉让闽北人才辈出,朱熹更在此“琴书五十载”,其理学思想绵延后世,远播东南亚和欧美等地。通过官私书院文献资料与先贤书影、文房用品的呈现,本单元追思闽北先贤遗绪,探寻名家遗风,探访理学与文脉发展。
第四部分“山水佳:青绿武夷”独讲武夷山的碧水丹山。这里地貌景观奇特,三教争辉,通过图文影像与艺术品的形式,将武夷山灵动的自然生机与独胜的人文景观搬入展厅,呈现了 “双世遗”的文化和自然世代传承。
重点展品
银鎏金人物故事八角盘
南宋/邵武市博物馆藏
南宋遗物,银质,器内口、腹及底部凸起部分鎏金,唇口,平沿浅腹,平底。沿面錾刻菱格内填花卉纹。盘内底压印凸面,呈浮雕状,有人物、龙凤、池鱼、花草、如意云纹、亭台楼阁等,构成一幅完整的龙凤呈祥、高中状元的人物故事场景。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酱釉亭式瓷谷仓
宋/顺昌县博物馆藏
宋代文物,亭子状,圈足座。亭子屋顶主脊翘角,中有宝刹,四垂脊有垂饰,四戗脊翘角下有鱼鳃板,瓦面凹凸,瓦当俱全。灰胎夹砂,质地粗,火候高施酱釉。谷仓是古代重要的随葬品之一,体现了古人的人神伦理宗教思想、“事死如事生”的终极关怀和对世俗生活的虚幻联系,表达了百姓质朴的情感和对未来生活寄寓“五谷丰登,人丁旺盛”的美好愿景。
银鎏金錾花梅梢月纹花口杯
南宋/邵武市博物馆藏
南宋遗物,银质,口沿及图案凸起部分鎏金,梅花口,弧腹,梅花足,杯内錾压纹饰如浮雕,腹部饰梅花树、弯月,底中心饰五瓣梅花一朵,梅花旁錾刻“3”字形水波纹意寓湖面。整个画面为梅花临水、新月当空场景,极具诗意。杯足近底处,还錾饰弧线、花卉图案点缀。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缠枝花卉纹带盖石棺砚
北宋/武夷山市博物馆藏
出土于武夷山市刘夔墓,北宋遗物。该砚台为一方端砚,紫红色,质细腻温润,雕工精细。整体呈方形石棺状,分器座与器盖两部分,器座子母口,束腰,平底,饰有莲花、莲瓣、网格、锯齿等纹。器盖,盖面平,斜直壁,饰有莲瓣与缠枝花纹。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银鎏金“踏莎行”人物故事八角杯
南宋/邵武市博物馆藏
南宋遗物,银质,通体鎏金,八角口,卷沿,深腹,八角足,器内近口沿处錾刻弦纹、卷草图案一周,杯心錾刻《踏莎行》词一首。器外壁分八面开光,每面分上中下三格。上格錾刻卷草、金子芽图案,下格錾刻如意头、卷草图案,中格较大,分别压印凸花画面,有人物、花卉、房屋、骑马出行等场景。杯足外錾刻弦纹、卷草图案。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银鎏金錾花梅梢月纹花口盘
南宋/邵武市博物馆藏
南宋遗物,银质,口沿及图案凸起部分鎏金,唇口,平沿,浅弧腹,平底,盘内底錾压梅花树、弯月,并錾刻“3”字形水波纹意寓湖水相衬。沿面錾饰花卉图案点缀。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