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涓 梁展豪 通讯员 黄佳文 黄益辉
综合新福建客户端 闽声 莆田晚报 等 文/图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国最传统、隆重的节日,也是历时最久的。从腊月廿三的祭灶王爷到正月十五闹元宵,要红红火火地热闹一个月。
今年春节,八闽大地的民俗活动,带着浓浓年味,频频登上央视,精彩纷呈的热闹场景和非遗文化,展示了丰厚的“福”文化底蕴,蕴涵着大家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信仰与祈求。
罗源
畲族村过“福”年 吃出幸福好滋味
每逢除夕,老老少少围坐一桌,吃一顿团圆年夜饭,是一家人最温馨的时刻。1月21日,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村民兰求枝一家也欢欢喜喜忙碌着,男女老少齐上阵,准备特色畲家年夜饭。
海都记者走进兰家大院,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红灯笼和厅堂中央大大的“福”字,兰求枝的儿媳妇雷秀梅正带着一家人在剪窗花。“今年是兔年,我们剪了一些兔子来喜迎瑞兔。”雷秀梅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兔子呈坐卧姿势,耳朵、尾巴都十分逼真。
贴完了窗花,兰求枝开始招呼大家打糍粑。“打糍粑是我们畲族人民春节不可缺少的一项传统习俗,要家人一起参与,可以增进感情。”兰求枝边翻腾桶中的糯米团边说,每逢过年都要打糍粑,是希望一年能比一年甜,糍粑搓成圆形,是希望一家人年年都团圆。“糍粑在我们畲族古代是比较高档的食品,逢年过节,或者招待亲朋好友贵宾的时候,我们都用糍粑来招待他们,这个糍粑也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虽然我今年75岁了,但我们家的年夜饭一直都是我来做的。”兰求枝一家四世同堂,春节期间,儿孙们都会回到村里团聚。随着兰求枝锅铲飞舞,一道道年菜纷纷出锅。
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众人开始入座吃团圆饭。大家品尝着美食,闲聊着一年的琐事,畅谈美好生活,分享各自的喜悦。“我们福湖村是畲族传统名村,我们兰家大院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服饰保护传承基地,村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大家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莆田
一年“两度”春节 十里欢腾元宵月
一年“两度”春节,十里欢腾元宵月,是莆田的独特春节民俗。1月24日,大年初三上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直播连线莆田,聚焦元宵民俗集中展示活动。十盘担、霞徐红团、踏马迎春、九鲤灯舞、百花宴、莆仙戏游船等精彩活动,将各类传统民俗与现代化观赏方式相结合,凸显莆仙地区“春节一年两度,元宵最火最热最长”特点。
在古民居连绵成片、古牌坊连通、水乡胜景的涵江区白塘镇洋尾历史文化名村,每年元宵节都会吸引人们蜂拥而至,为的就是这场流传了300多年骑马踏灾祈平安的洋尾村“跑廿六”元宵民俗活动。
据了解,“跑廿六”是洋尾村传统的庆元宵习俗,主要形式为骑马巡游,自农历正月廿五起戏宴三天,开筵设醮祭祀,廿六日当天由舞龙、车鼓、十音八乐、彩旗、马队等组成巡游队伍,共祈福祉,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记者在现场看到,巡游队伍走过桃花芬芳的白塘湖畔,穿越古老的祖先祭祠与古民居,走过小桥流水人家,一路上福首捧炉,乡民换香,保佑新的一年平安幸福。
此外,挑盘担、九鲤灯舞百花宴、霞徐红团等民俗活动也在白塘湖边同步进行,人们载歌载舞,阖村同乐,共同祈愿人事圆满,世间太平。
泰宁
频繁登上央视 古城真的火了
今年春节期间,泰宁古街上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继大年初五上午10时,泰宁新春“福”文化、民俗文化和客家小吃在央视新春特别节目《2023千家万户中国年》现场直播后,当天下午4时、大年初六上午8时,泰宁县非遗文化分别登上央视新闻客户端《向春而行》、央视新闻《朝闻天下》栏目的舞台。
泰宁有着“闹灯”习俗,“灯”和“丁”同音,寓意着人丁兴旺,鱼灯做出跃龙门的动作,代表着年年有余、事业兴旺。独特的蚯蚓灯,需要反复拉断再重新相连,蕴含着发财更要像蚯蚓一样生生不息。
泰宁梅林戏起源于清中叶,唱腔、曲牌、剧目、表演独具一格,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早在清代,当地就有春节看戏的传统,现在也成为新春佳节必备的文娱活动之一。
擂茶是当地的特色茶饮,将花生、芝麻放入擂茶锅中,反复研磨碾碎,加入水和中草药制作而成,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泰宁擂茶算得上客家饮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游浆豆腐是泰宁人餐桌离不开的美味佳肴,当地人用特殊工艺将其制成,不用卤水寓意“兜住福气”“多福”。
闽侯
年味大餐 好戏连台
1月21日,大年除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聚焦闽侯,通过央视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央视新闻新媒体客户端,与全国观众一起走进上街镇侯官村,品味传承千年的魅力侯官文化。
跟随央视镜头走进侯官古街,处处洋溢着和谐美好的新春氛围,最热闹不过的场景,要数“喜娘贺新春”了。5名喜娘以“唱诗喝彩”的形式与现场群众一同喜迎新春。朗朗上口、欢乐喜庆的喝彩词唱出闽侯人的新年愿景。
金鱼、根雕、青红酒、礼饼、橄榄、花卉……侯官古街的年货市集十分热闹,摊位上各种年货琳琅满目,尽显闽侯特色。
佛跳墙、炒线面、豆腐羹、糖醋鱼、青橄榄……侯官村古民居杨家厝里,三年未能回家的村民陈震丰,今年远渡重洋与家人团聚,并与家人通过央视镜头将美好的新春祝福送给全球华人华侨。
大年初三,位于竹岐乡的闽越水镇也再次登上央视新闻频道,向全国观众展现了福建浓厚的年味儿和传统的非遗民俗活动。《闽越宫宴》《闽王巡城》《祈福升帆》……全天不间断的百场演艺带领游客深入感受千年闽越的文化底蕴。
在闽商会馆里,汇集非遗闽剧的名篇好剧吸引了众多游客。融汇福州方言的相声演出,让现场欢笑不断。此外,威风凛凛的醒狮、形制壮丽的中幡、传统手工技艺提线木偶,以及古彩戏法、顶缸、飞斧、吐火、变脸等民俗表演也在春节期间轮番上演,为游客带来富有福州特色的古镇闹春胜景。
闽南
年兜正月 闹闹热热
唐代,中原的辞岁之俗南传。开漳圣王陈元光在《教民祭蜡》诗中,详细记载了乡中父老在官员的带领下,于腊月治酒设馔载歌载舞敬谢神灵社稷、祈望赐福禳灾的情状。在此后千百年的演化中,地方的辞岁活动尽管脱不了迷信的色彩,亦增添了不少生活的情趣。
闽南人将过春节亲切地唤作“年兜正月”,一般是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年兜”指的是“年节”,即过年时节,讲究的是吃;“正月”则指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讲究的是玩,闽南话也叫“闹热”。
农历腊月廿三,除了祭灶,家家户户还要祭拜祖先。农历腊月廿四,百姓在家中还会扎“春枝”,这是一种写着“春”字用红黄两色扎的纸花,闽语中的“剩”,其读音与“春”相近。闽南人讲究用这样的“春枝”,插在年饭上,象征年年有余。
年兜晚上吃的年夜饭也叫围炉饭。一家人围炉边吃边谈,即使平时不会喝酒的人,这天晚上也要多少喝一小口,因为“酒”同“久”,象征兴旺长久。
过了除夕12时放爆竹烟花,闽南地区也迎来了新一年的正月。大年初一初二,如果有机会来到闽南亲朋家中拜年,主人会拿出金桔糖、寸枣、酥糖这些常见的传统小食招待。伴随着“呷你甜,呼你越吃越‘好生’”的吉祥话,美好的祝愿祝福新的一年生活更加甜美,且越来越年轻。
初四遍地接财神后,正月初九迎来玉皇大帝的诞辰。除了“敬天公”,闽南的大部分村落各有神明。淳朴的闽南百姓们认为,神明也需要到别的村巡游。通过“换香火”,沿土田行进等方式,增强各村神明之间的联谊,保佑各村来年庄稼收成,风调雨顺,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