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综合北京晚报
上观新闻 燕赵都市报
编前:最近电影《满江红》火了,同时将岳飞以及《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送上了热搜。
《满江红·怒发冲冠》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其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名句更是豪情激昂、慷慨悲壮,激发了古今无数英雄志士的爱国情怀。
而“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也曾引起不少学者对该词的争议,其中就有“贺兰山”地理方位的确定问题。此外,《满江红·怒发冲冠》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岳飞,争论一直未停歇。还有很多网友称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岳飞的《满江红》给删了,并用秋瑾的《满江红》代替。
今天的《史话》就来聊聊《满江红》背后的历史疑云。
《满江红》被教材删除?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电影《满江红》片尾全军吟唱《满江红》的澎湃时刻,让不少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
对于网友所说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被移除课本”,经知名教育作家、全国百强名校语文教师吴小轶初步核实,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满江红·怒发冲冠》只在1960年短暂地进入过当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写的《九年一贯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十四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只在很小的范围内使用了一年就停用了。除此之外,全国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从未选编过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或许有少数地方版本教材选用,但使用范围和时间都有限)。吴小轶表示,“初中统编教材用秋瑾的《满江红》代替了岳飞的《满江红》”的说法根本不成立。
为何网友存有教材里有《满江红·怒发冲冠》这样的“记忆”?对此,吴小轶认为,综艺节目、影视、流行歌曲包括历史教材、思想品德教材,或者个别地方教材以及拓展阅读里会出现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所以大家觉得特别熟悉。
吴小轶表示,《满江红》是一个词牌名。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因为比起传统格律诗,它在形式上要更自由,所以又叫作“长短句”。《满江红》作为一个词牌谁都能用,比如秋瑾也写过一首《满江红》。一般而言,词牌的产生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借用原来的乐府诗题,唐代教坊乐曲的名称,取自某些历史故事,或者词人原创自制。满江红,这个调名来源说法不一:有人说它源自秋冬时节就变红的水草,也有人说它源自白居易《忆江南》词“日出江花红胜火”之意等。这个词牌是柳永首创,它基音较高,有激越之感。
“贺兰山”在哪儿?
关于《满江红·怒发冲冠》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贺兰山”确切指向哪里,在历史上多有异议。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贺兰山有两处:一在宁夏中部,一在河北磁县。
过去一直认为,词中贺兰山是指较有名气的宁夏贺兰山,曾有人以岳飞足迹未曾到过宁夏贺兰山为由,怀疑并非岳飞所作,是明人托名所作。但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现在许多史学家认为,《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贺兰山,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社科院原副院长、史志专家吴忠礼说:“据史料考证,岳飞足迹从未到过宁夏贺兰山,而岳飞抗金活动区域就在磁县贺兰山。”
清朝蒋擢《磁州志》载:“贺兰山,在州西北三十里。山非高峻而蜿蜒起伏,长亘二十里。宋贺兰真人隐居于此,因以得名。”贺兰山在磁县城西北15公里,为太行山余脉。为什么叫贺兰山,是因为宋时贺兰真人隐居于此。
到底是不是岳飞所作?
宋金交战时,磁州一带成为黄河北岸的军事要地。岳飞抗金活动范围以贺兰山所在的磁州为中心,北起真定(今河北正定),南至黄河边的广袤地域,磁县贺兰山在岳飞北伐的战略决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有专家认为,“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之句,表明了岳飞的战略部署,以此山入词既属情理之中,又顺理成章。
不过,对于《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不是岳飞所作,吴小轶认为,目前学术界争议比较大。因为目前没有学者发现这首词在宋代有作品集收录,它基本在明代才开始流传。“这首词如果不是岳飞写的,那又是谁写的呢?这个没人考证出来,但这并不碍于岳飞作为英雄,我们去传承他的精神。”吴小轶表示。
从《满江红》谈“绍兴和议”
宋高宗急于投降 为了掩盖皇家隐私?
电影《满江红》的历史背景应是“绍兴和议”,即绍兴十一年(1141年),南宋与金签订《绍兴和约》,南宋需年付“岁币”绢25万匹、银25万两。那么,南宋为什么要签如此丧权辱国的和约?
宋高宗为什么猜防武将
之所以与金签订《绍兴和约》,因南宋皇帝要面对两个敌人,一是金人,一是武人。对金妥协,才能消除另一大敌——武人。
旧小说、评书、戏剧等集体营造出宋高宗软弱、昏庸、奢靡的刻板印象,其实宋高宗赵构早年习武,金兵首次围汴梁(1126年),19岁的赵构被派去当人质,因表现太从容,金人怀疑不是真皇子,将其放回。
宋高宗早年勤政,专信秦桧前,连制定战略、指挥作战等,都亲自参与。
上位后,宋高宗两次遭内乱:
一是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五日的“苗刘兵变”,军阀苗傅、刘正彦借口太监谋反,劫持宋高宗,逼他将帝位禅让给3岁的儿子赵旉。好在四月一日便在吕颐浩、韩世忠、刘光世等大臣帮助下,夺回帝位。
二是建炎三年(1129年)冬天,在浙江宁波时遇卫队叛乱,幸皇后吴氏撒谎,说宋高宗外出,才免于被活捉。
这让宋高宗产生了宁可对金投降,也不能让武人叛乱的想法。
当“投降派”遇上“投降派”
宋高宗看上秦桧,因无人可用。
南渡后,“义理派”把持朝局,多出自洛学(以洛阳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道德感强,议论铿锵,可缺乏实际工作能力,遇问题只会喊口号。
南宋朝廷为迎合士大夫阶层,斥王安石为奸佞,奉元祐党人为正脉,但百废待兴,急需增税,又要靠王安石新法。秦桧懂新法,但真正让宋高宗眼前一亮的,是秦桧的“投降派”立场。
时间回到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突然南下灭亡北宋,俘虏了北宋的皇帝以及王公贵族、朝臣们,其中就有秦桧。被俘期间,秦桧获得金国皇帝吴乞买的堂弟挞懒的欣赏,挞懒主和。秦桧逃归时,亲自告知挞懒,挞懒说:如果南宋人能相信你,你就回去吧。
得知秦桧与挞懒的关系密切,宋高宗于绍兴元年(1131年),任秦桧为右相(低于左相)。
当时金国皇子金兀术主战,挞懒无可奈何。和谈无法推进,宋高宗不满,罢免秦桧。
绍兴八年(1138年),挞懒派张通古、萧哲到南宋和谈,宋高宗重新起用了罢相多年的秦桧。
宋高宗让秦桧全权负责谈判,可一出结果,又交大臣讨论三天,让秦桧背上“投降”之名,自己则装作“被蒙蔽”。大奸臣秦桧只是宋高宗的一枚棋子,宋高宗才是对金投降的真凶。
宋高宗为何急于投降
甚至杀掉岳飞
绍兴八年的和谈虽签约,但金国政变,挞懒被杀,金兀术率军进攻南宋,遭惨败,岳飞大军一度距汴梁仅45宋里(一宋里约合今558~569米)。
局面大好,宋高宗却急于在绍兴十二年(1142年)与金国签约,甚至为此杀掉名将岳飞。
岳飞的孙子岳珂编纂的《鄂国金佗稡编》中称:金兀术私信秦桧,说岳飞主战,不杀他,没法和谈。清代赵翼指出:“此则《鄂国金佗稡编》等书附会之词。”秦桧和挞懒有旧,而挞懒与金兀术是死敌,秦桧怎可能与金兀术密谋?此外,韩世忠、吴玠、吴璘都曾在战场上几乎杀死金兀术,为何金兀术只记恨岳飞?
杀岳飞其实因宋高宗怀疑他谋反。岳飞个性强,多次抗命,宋高宗曾明确对岳飞说:“犯吾法者,惟有剑。”
宋高宗急于投降,除稳定皇权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掩盖皇家隐私。
靖康之变后,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被掳到北方15年,被金国王室纳为妃子,还生了两个孩子。韦太后回归南宋后,宋高宗刻意掩盖。
一是窜改韦太后的年龄。韦太后被掳时38岁,南宋官方记成48岁。二是灭口。金人本有意送回更多被掳宗室,宋高宗无迎回之意,可能就是担心泄露韦太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