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闽味 上一版 下一版  

齐天大圣为何能成为“偶像”标杆?

顺昌被海内外大圣信众共同尊拜为“大圣祖地”;“齐天大圣”在福建的出现,比吴承恩的《西游记》还早几百年

位于顺昌的元“至正”通天大圣祭坛 图源:顺昌县文化馆

齐天大圣诞辰祭典“过火山”环节 图源:新顺昌微信公号

自然造化的圣祖峰和远古先民崇敬圣祖的祭台 图源:顺昌新闻网

N福建日报

一双火眼金睛辨真假,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七十二变”变化多端……国人心中的顶流偶像,齐天大圣孙悟空当之无愧!但你是否知道,闽北的顺昌,是大圣信俗文化的发祥地,被海内外大圣信众共同尊拜为“大圣祖地”。“齐天大圣”在福建的出现,其实比吴承恩的《西游记》早几百年。

灵猴“封神”

在顺昌境内的宝山山顶,有一座宝山寺。寺庙的圣祖祭台,是由自然造化的“猿头”圣祖峰和人文砌筑的祭台以及香炉共同组成,堪称“天造地设”。这也是从远古以来,顺昌人原始动物崇拜的实物见证。

地处武夷山脉南麓的顺昌县,境内山峦起伏。除东南部外,边境均有千米以上的群山环抱,地貌复杂而相对封闭。山多林密的环境,为猿猴的生存繁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南平地区志》记载:“闽北民间信仰源远流长,有闽越先民动植物崇拜的残余形式,有中原汉民族早期南下带来的中原神祇信仰。”

宝山寺的圣祖祭台,就是客观存在的顺昌先民大圣崇拜的原始图腾,佐证了远古以来当地民众的猿猴崇拜活动。较早的遗迹,还有元坑镇曲村的通天大圣祭坛,经过考证,祭坛建于元代至正年间。

据统计,目前顺昌境内登记在册的大圣文化历史遗存达120余处,登记在册有“通天大圣”祭坛66处,“通天大圣”祭坛遗址18处,庙宇9处。全县还有以“通天”为地名的地方共72处。

大圣信俗,不止在民间有影响力。明正德版《顺昌邑志》“贡赋志”中记载“通天神会课钞二十三锭三贯二百文”,说明通天大圣信俗由于受众广泛、活动众多,已上升到官府的日常管理事务,并特设“通天神会”这一独具顺昌特色的税种进行征收,所得专项用于举办通天信俗活动。

此外,随着外来宗教的传入与融合,佛教与印度教的崇猴信仰,对于福建大圣的形象和神职功能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圣”走红

南宋时期,由于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闽北逐渐成为文化繁荣区域,其中刻印业尤为发达。闽北成为全国通俗小说雕版刻印中心,印制发行了大量的平话、戏曲通俗本。

这些说书、戏曲等文艺形式的创造,需要好的题材。而顺昌大圣信俗中的神猴形象,恰好适合。于是,“大圣”逐渐被刻印故事家所吸纳、采用和改造,并运用故事加工手法,促进广泛流传。据专家考证,朱鼎臣本《西游记》(即《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杨致和本《西游记传》(即《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均为建本。

民间文艺总是不断演化和丰富。“通天大圣”,又演化发展出了“齐天大圣”。“齐天大圣”神通更为广大,自然更为人民所喜爱,又反过来影响了顺昌大圣信俗文化。

在顺昌宝山南天门右侧有一石头小屋,内为“双圣”墓,两通石碑分刻“齐天大圣”和“通天大圣”。断损的石建筑构件上阴刻纪年款“大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维大明嘉靖二十七年”,以及墓冢形制、碑铭图案等。

由此可见,“双圣”墓为元末明初之际的历史遗存,早于吴承恩《西游记》成书200多年。

但由于吴承恩《西游记》的巨大影响力,小说中“齐天大圣”孙悟空形象深入人心,还导致了福建新一轮的大圣信俗文化建构。一些地区的猴神崇拜渐被“齐天大圣”崇拜所取代,如宁德、福州一带不少原本是红毛猴丹霞大圣的庙宇,后改称为“齐天大圣”庙宇。

“偶像”标杆

从原始猴文化开始,猴形象就有着自由自信、战斗不屈的鲜亮性格底色。在猿猴崇拜演变为大圣崇拜后,人们赋予大圣不畏艰险、洒脱勇敢的品质,即使是身处艰难险境,也不减损乐观自信的本我。

这样的精神内涵,在顺昌代代相传。如在顺昌各乡镇,一直保留着祭祀“齐天大圣”“通天大圣”的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七月十七,郑坊镇峰岭村的男女老少,都会举行“大圣”庆典活动。从凌晨开始,一天的活动安排得满满的,巡游、打糍粑、过火山、打油锅、化替身,直至深夜方散。这其中,“过火山”“打油锅”的表演,表达的就是不畏艰险的精神。

正因满满“正能量”,大圣信俗文化在海峡两岸、东南亚等地区有广泛的影响力。远离家乡开辟新生活,大圣信俗文化中的开拓精神和“不畏艰险、自信勇敢”的冒险精神,极大鼓舞了在外游子,成为奋进的力量。

在台湾,大圣信仰亦很普遍,民众称“齐天大圣”为“大圣爷”“大圣王”“猴子公”。据有关资料统计,台湾的大圣信众超过300万人,主祀和配祀“齐天大圣”的宫庙上百座,其中最早的可上溯至明代。

时至今日,大圣信俗文化交流活动已成为两岸覆盖面最广的联谊活动之一。顺昌组织的两岸大学生“大圣文化研习营”活动,目前已被国台办确认为全国对台交流重点项目。

在东南亚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大圣信仰也较为流行。相比于福建其他民间信仰,东南亚大圣信仰波及的方言族群更多。

顺昌宝山“大圣祖庙”每年都会迎来海内外大批归祖拜谒的信众,进行分灵传续,其作为祖地的地位为台、港、澳地区,以及新、马、泰等东南亚国家的民间信仰团体和信众广泛认同。

新“七十二变”

近年,顺昌县以弘扬大圣信俗文化为核心,积极探索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新路,让更多百姓能够共享大圣文化的发展成果。

顺昌齐天大圣信俗文化吸引张纪中版《西游记》在此取景、拍摄。2018年,福建省京剧院编排的《大闹天宫》舞台版登上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国顺昌)齐天大圣文化交流活动“天下大圣”晚会。在京剧电影《大闹天宫》创作期间,主创团队多次来顺昌走访专家学者、探寻历史遗存,为《大闹天宫》创作获取灵感。

当地不断对大圣信俗文化历史遗存、非遗资料、非遗传承以及民间信仰文献进行收集、整理,还与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大学等院校进行学术合作,挖掘整理顺昌大圣信俗文化内涵、提炼大圣文化精神。随着文化的挖掘和传播,品牌效应也凸显。

2021年6月22日,“齐天大圣博物馆”项目落地顺昌,计划设置齐天大圣文化的展示厅、多媒体展厅等,给大圣信俗文化安个“家”。

据介绍,目前,顺昌正在开展大圣信俗文化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去年8月,顺昌举办了大圣信俗文化活动周系列活动,再现了圣火采集仪式,以及过火山、打油锅等原生态大圣信俗传统表演。大圣信俗文化表演的同时,还有大圣文创产品暨非遗项目成果展台,吸引了市民、游客约6000余人次。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