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罗丹凌/文 受访者供图
近日,福建农林大学陈世品团队、植物爱好者苏享修和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马良等人在《西北植物学报》上发表论文,报道了福建省发现的一个菊科新种——香紫菀。该新种由植物爱好者苏享修在福建茫荡山发现,经形态学与分子发育系统学鉴定,确定其为菊科新种。
香紫菀是如何被发现的?它的发现有何价值?对我省现代植物学分类研究又有何影响?2月1日,海都记者采访了陈世品教授和苏享修。
生长于河谷 喜阳又爱湿
福建茫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南平市延平区、闽江上游的建溪和富屯溪汇合处,地势险要,生境变化多端,植物资源十分丰富。2022年初,植物爱好者苏享修像往常一样在山上进行野外调查,在河谷中发现几十株白中带浅紫的小花。
“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植物,就自然而然注意到了。”随后,苏享修老师便用数码相机拍摄下该植物各器官的数据信息,并取叶片放入硅胶中干燥保存,再交至陈世品教授团队。
苏享修说,香紫菀是一种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的植物,它既喜欢阳光,又要求空气中有一定的湿度。因此,他在茫荡山中仅发现少量的香紫菀。
花朵有浓香 故得名香紫菀
陈世品教授团队拿到植物标本后,很快便着手开展研究与鉴定工作。再比对69个紫莞属物种及2个外类群物种后,陈世品教授发现香紫菀有三个“亲戚”,分别是白舌紫菀、吉首紫菀以及陀螺紫菀。
虽有亲缘关系,然而,香紫菀与上述三者在形态上仍有较大差异,这不禁引发了陈世品教授的深思,他认为有些植物会因环境等外在因素发生变异,导致大小、形态与颜色都产生变化。因此要想确定该植物是否为新物种仍需依靠分子分析,用DNA序列来证明。
经检测,陈世品教授确定苏享修发现的植物为菊科紫菀属新种,后因其花朵有浓香,遂命名为“香紫菀”。
记者从图片里看到,香紫菀的花朵娇俏中带着小清新,像一个秀气的美女。
福建物种资源丰富
潜在物种有待挖掘
在论文中,陈世品教授团队提及,紫菀属植物的利用有悠久的历史,有30多种可用于制备医药产品、食品添加剂和饮料,医学上大量用于抗肥胖、降血脂、祛痰止咳、抗肿瘤、利尿和神经保护。除了药用价值外,紫菀属植物观赏价值也较高,常被应用于园林绿化方面。不过,本次发现的香紫菀植株体中含有的药用化学成分还有待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香紫菀仅在福建茫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少量分布,分布地域较小,种质资源亟待保护。
那么,香紫菀的发现有何意义?陈世品教授指出,在国外,现代植物分类学研究起步较早,很多新种都是由外国人命名的。近年来,中国人自己命名的物种渐渐增多。因此,该新种的发现不仅增加了中国紫菀属种质资源,更推动了中国现代植物学分类研究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该新种的发现也反映出福建的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有很多潜在的物种资源有待进一步发掘。
陈世品教授表示,《福建植物志》是一本收纳了福建植物的书籍,共六卷,共记载野生植物3300余种。在《福建植物志》出版后的近30年间,专家们在福建仍陆续发现近600种新记录和新种,每年都有新种发现,这恰恰说明福建物种十分多样。
对此,陈教授也呼吁,福建有关部门应多关注福建的生物资源本底清查、修订和完善福建植物志,培养更多植物分类学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我省生物资源保护提供更完整的基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