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做年夜饭、探索“非遗”、制作传统灯笼……

看福州娃如何花式过年

“财神爷”模样的甜点“百财聚来”

叶同学制作贺卡

N海都记者 刘文辉(学校供图)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学做年夜饭、制作传统纸灯笼、在大街小巷里探寻福州的“非遗”项目……在春节期间,福州的学子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与发扬“福”文化。

秀厨艺做贺卡,用行动贺新春

既能参与劳动,又能体验做年夜饭的乐趣,不少学子在寒假里纷纷撸起袖子进厨房,解锁新技能,洗、切、蒸、炒……各显才能。

来自钱塘文博小学五年级的小季同学就学着做创意菜,“今年的除夕我做了三道菜,第一道菜叫做‘花开富贵’,以鲜虾、金针菇、火腿作为主材料,把它们下锅捞熟,再在锅中加油,加入秘制配方,起锅把它们浇在准备好的食材上,一道‘花开富贵’就做好了。”还有用腊肉等摆成鞭炮形状的“喜气洋洋”和用草莓、香蕉和小西红柿点缀成“财神爷”模样的甜点“百财聚来”。“我学到的不仅仅是一道菜的做法,更多的是收获劳动的快乐,也在新年感恩家人的付出。”

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也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贺新年。“我自己做了一张贺卡,在封面上画了一个‘福’字,里面的内容是画了无边无际的东海,祝爷爷奶奶福如东海,还画了三座山,祝外婆外公寿比南山,还画了我们一家三口,祝我们万事如意。”花巷幼儿园的叶同学介绍道。

学习传统习俗,品味“福”文化

还有不少同学利用假期感受福州的春节习俗和传统文化。

小余同学是鼓楼第五中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学校的鼓励下,他利用寒假了解福州的非遗项目。“我了解到,福州非遗项目已有17项被评为国家级,其中,有三个来自福州的民间传说获评国家级非遗,分别是祭酒岭的传说、孝义巷的传说和能补天巷的传说。”而他也一一走进这些大街小巷,了解背后的故事,感受家乡的文化。

“能补天巷的名字拗口又特别,我了解后才知道这是关于旧时乡下穷秀才邝继聪来福州考举人的故事。时至今日,这条巷依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养生之所。”小余将他了解到的知识娓娓道来。

“这个春节里我制作了一个传统的纸灯笼。”就读于钱塘小学教育集团怡山校区四年级的学生小张介绍,自己提前准备好铁丝、吊坠、灯笼棍、灯笼的框架、纸质的花瓣等,再一步步将材料组装成一个纸灯笼。“我爱做手工,这次体验了传统工艺制作,感受到它的美好,我们应该将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过年我们都要吃线面,简单的一碗面条却蕴含着福州独特的民俗文化。比如线面是福州面食里最细长的一种面,福州人一生最重要的时刻,如游子归家、结婚定亲、老人过寿等都少不了它。”鼓楼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屏山校区四年级学生林同学则留心于平时的一点一滴,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