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5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版  

立春和春卷那些往事

N综合北京晚报

齐鲁晚报 央视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明天将迎来立春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月令》中说:“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这也意味着立春这一天,万物复苏,开始新一年的四季轮回。

“春到人间一卷知”,这“一卷”指的便是春卷。立春时节,泉州人有吃春卷的习俗,春卷的历史悠久。今天的《谈天说地》就来聊聊立春和春卷的那些往事。

为何感觉比立冬还冷

立春虽有一“春”字,但实际上气温并不像春,“打了春,四十八天顶牛风”“立春暖一日,惊蛰冷三天”,立春时节,天气仍旧很冷。

从气温标准来看,立春期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冷空气依然活跃,寒潮、大风、暴雪依然是天气舞台的主角。因此,立春时我们会感到天气比立冬要冷。

一个被遗忘的传统习俗

立春跟农事密切相关,因而在古代时,它的许多节俗活动都带有鲜明的农耕色彩。这些节俗主要有迎春、鞭春等,古人们通过这些活动庆祝春天到来,劝励农耕,祈求丰收。

早在周代就有了立春这天迎春的风俗。据《礼记·月令》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立春这天,天子要率领文武百官,举行隆重的仪式,到京城东郊迎接并祭祀“青帝”和“勾芒”这两位司春之神。

明清以后,各地“迎春”之礼演变为“报春”之俗:立春这天,地方长官专门组织穿青衣的队伍游行于街,并设坛亲自主持报春仪式。仪式开始先祭祀神灵,然后接受身穿彩服的报子“报春”。报子一报“风调雨顺”,二报“五谷丰登”,三报“国泰民安”。每报一次,周围人便齐声呼应。

立春日,古代时还有一项重要习俗是鞭春。所谓鞭春,就是将泥塑或纸糊的春牛以杖击碎,象征春耕开始,催牛耕地。

鞭春的仪式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春习俗传播更广。每到立春前夕,各府、州、县将造好的土牛、芒神迎到城门口、官衙前等人群聚集的场所。立春这天一大早,官员们来到放置春牛的地方,用五色丝编织的“春杖”(即鞭子)依次击打土牛三下,称为“打春”,寓意让春牛勤于耕种,换来丰收。土牛打碎后,围观者一拥而上,争抢碎土,谓之“抢春”。

泉州人爱吃的润饼有故事

立春日,全国各地还有食生萝卜或将多种生菜、果品、饼、糖等堆放在盘中食用的习俗,谓之“咬春”。放这些食品的盘叫“春盘”,盘中的薄饼叫“春饼”。咬春之意,是要把春色咬住,不让它悄悄溜走,可见人们对春天是何等珍爱。

咬春之俗历史久远,汉代就有“立春日食生菜”的记载。至于立春食春盘的习俗,则源于北朝大臣李谔。某年立春,李谔命家人将萝卜、芹菜等生菜堆放在盘中,馈送亲友。以后江淮一带的人竞相仿效,遂演变成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有“立春之日……啖春饼、生菜”的记载。

而在泉州,立春也有吃春饼的习俗。春饼在福建地区一般叫春卷,专为包春卷的那种薄饼,也只有福建的中、南部才看得到。它是精面粉掺上少许盐水,反复搅打成质韧的湿面团,右手挠住它不断挠动,以快动作在烧柴火的平锅上,轻轻按成圆印,古人叫做“熯熟”,即出现纸一般的薄饼,名曰“拭饼”。

春卷具体源于何时、何人、何地,已难以稽考。关于春卷的趣闻故典,倒有不少。有的与时令节气关联,有的则关乎风云际会的历史人物。

据传,润饼(泉州的春卷叫法)由明朝兵部尚书蔡复一的夫人所创。蔡复一是泉州人,时总督贵州、云南、湖广军务,公务繁忙,蔡夫人遂用面粉揉搓成皮,裹各色菜蔬,让蔡一边填肚子一边签批公文。无独有偶,相传郑成功的夫人也自制春卷,解决郑成功戎马倥偬时的吃饭大事。

在闽南,春卷的叫法各异。晋江叫润饼或润饼菜,厦门叫薄饼或春饼。泉州安溪叫法最独特:“拭饼食”。“食”这个字,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收有此字,谓同“食”,又云:“食,饼也。”其实“拭饼食”的“食”是动词,表示“卷”这个春饼制作过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动作。

晋江润饼有两种味道,一种是咸味,清明时做,裹料有葱、蒜、豆干、豌豆、胡萝卜、五花肉、海蛎煎、高丽菜等,加上炒花生与香菜,拢共十样,寓为“十全十美”;另一种是甜味,年兜(春节)才做,在润饼皮内里涂层麦芽糖,包上两勺加糖的花生末,卷成条状即可。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