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千年“回龙灯” 祈福新愿景

绵延数公里的“灯龙”巡游,是泉港区鸠林村的独特民俗,可远溯至宋代

长长的“灯龙”灵活地穿梭在大街小巷里

“灯龙”盘旋,好似群龙戏珠

小伙子们劈波斩浪,溅起道道浪花

N海都记者 柳小玲 通讯员 洪坤泽 郭菲凡 文/图

春来万象新,为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月8日晚,承继千年的“回龙灯”再次在泉州泉港区界山镇鸠林村舞起,再现宋时传统文化底蕴。村民们抬着板凳灯穿梭在大街小巷,12条“灯龙”首尾相接,蜿蜒前行,绵延2公里,场面蔚为壮观,吸引众多慕名前来的游客。

12条“灯龙”穿梭于大街小巷

当晚,夜幕刚刚降临,一听到敲锣声,村民们便纷纷举着由一根木板制成的灯架,到村路上集合了。

每根灯架上,都是一盏盏、一排排的彩灯,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汇成人间银河,有莲花灯、骰子灯、鼓仔灯、兔仔灯、关刀灯、柑仔灯等,样式繁多、材质各异,大家都打上了自家姓氏和堂号。

很快,吉日到了,集结的灯龙队伍便开始浩浩荡荡从回龙宫出发,一条条长龙高昂着头,蜿蜒前行,活灵活现。红色的灯笼在夜色的笼罩下,格外耀眼夺目,宛如一条游龙,灵活地穿梭在大街小巷里。

这支“灯龙”队伍,共由12条长龙组成,分别由该村不同姓氏、各家各户扛着的“灯龙”首尾相接,沿途共经过5个村,绵延2公里,涉及1000多户,场面蔚为壮观。

每当游灯队伍经过,家家户户就在门前放起了鞭炮,喜庆又吉利。喧天的锣鼓、璀璨的烟花、响彻云霄的鞭炮声,传达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吸引不少外地慕名前来的游客驻足观看。

村民携家带口看“神龙吐火”

在现场,不少村民携家带口,跟着游灯队伍前行。护灯的人不时放起烟花,焰火冲天,璀璨绽放,远远看去,好似群龙戏珠,又如神龙吐火。

“疫情三年,灯龙又亮起来了,很热闹,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更密切了。”泉港区界山镇与仙游县枫亭镇交界,两地人员流动频繁,枫亭镇村民赵奕萍观赏了“回龙灯”后连连称赞。

对于鸠林村村民来说,“回龙灯”习俗,是新春里最为隆重的一项节目了。“以前每年我都会回家参加,过去停了三年,村里过年都寂静了许多,今年一下子恢复热闹,大家都很高兴。”村民林先生说道,参加了“回龙灯”,感觉今年能走好运,希望大家也都有好运。

游灯近4个小时后,各家各户把灯架抬回,绕屋一周,寄意添丁进财、家旺人兴。最后村民煮鸡蛋、线面、汤圆等,其乐融融吃点心,共同祈愿新一年丰衣足食、福寿绵长、团团圆圆。

□点击

“回龙灯”的两种传说

“回龙灯”,是鸠林村的新春祈福民俗。到了游灯夜,家家门前挂彩灯,户户厨中还会煮咸粥。

据悉,“回龙灯”的历史,可远溯至宋时。因此地古代归仙游县枫亭镇管辖,明代方由惠安人李恺连同南庄在内的七个自然村买归惠安。枫亭宋时便有上元节游灯的记载,据《枫亭志》载:“早期的元宵游灯,是把灯笼、火把扎在长条木板上,由各村和各姓氏的民众各自打着自家的宫、庙号和姓氏,并抬着供奉的菩萨偶像,按规定的‘游路’进行。”

而“回龙灯”名称的由来,大概传说有两种。有说是因灯龙要巡游三四个小时,游灯队伍最后回到回龙宫,绕宫一周,而后每条灯龙在宫前大埕盘旋,龙头在中,龙尾一环一环地回绕;也有人说“回龙灯”是因循宫名,宫叫回龙宫,灯就称为“回龙灯”。相传村庄地处海滨,旧时常受水患,“讨海人”常遭海难,于是在宫中供奉齐天大圣孙悟空镇服龙王——龙王到此也得回头、回避,故名为回龙宫。

□链接

抬轿冲海

劈波斩浪

N海都记者 黄义伟/文 周明太 毛朝青/图

2月8日(农历正月十八),莆田市秀屿区南日岛浮叶村举行“抬轿冲海庆元宵”的民俗活动。

当天中午开始,一顶顶轿子从村里鱼贯而出,沿村子绕境巡安一圈后聚集在海滩上。接着,村里的青壮年抬轿冲向大海。虽是“料峭春凉水犹寒”,但小伙子们劈波斩浪,在海中颠簸搏击,溅起道道浪花。

南日岛浮叶村抬轿冲海闹元宵习俗传承至今已有300余年。村民们用踏浪逐海的方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渔获满舱。

抬轿冲海的轿子是花轿,这和莆田其他地方统一的棕轿不同。村民说,有的轿子传下来有300多年历史,一顶轿子200多斤,平时是7个人抬,除了动作协调,巡游时还必须颠起来,就像在浪里翻滚,看谁获得的喝彩声最高。冲到海中后,溅起的水花越大越好,寓意这一年越平安,出海捕的鱼就越多,村民生活越红火,全家更平安。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