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据福建日报
12日,在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的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晋江市图书馆报送的《24小时城市书房:打造“不打烊”的市民公共文化空间》入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为福建省唯一入选单位。
“晋江市2016年就在全省率先开启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并将其纳入晋江市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内,实现‘24小时不打烊’自助借阅服务。”晋江市图书馆馆长郑君平告诉记者,通过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打造“市区15分钟文化圈”、“乡镇30分钟文化圈”,让更多基层百姓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成果,并通过创新发展,致力谋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打卡城市书房,成市民的生活习惯
“无论是来接孩子,还是日常休闲时间,我最喜欢来这里看看书。”13日中午吃过午饭,郑女士又来到位于晋江一中清华门旁的24小时城市书房“打卡”,这个离她家只有几百米的书房,成为她在“碎片化”时间“充电”的理想之地。2016年底,晋江一中24小时城市书房面向市民读者开放,实行24小时无人自助管理,广受读者好评。2018年,晋江市加大城市书房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城市书房共计11家。
走在晋江城乡,在最繁华、最漂亮、离百姓最近的地方,总能看到“24小时城市书房”的身影。晋江市采用嵌入式方式,用心用情打造精致富有书香气息的城市书房,充分突出小而精、便捷、自助、24小时免费开放等特点,为市民打造“家门口的图书馆”“30分钟阅读圈”,让阅读切实融入市民生活。
此外,晋江拥有较为庞大的外来流动人口,书房实现了“刷身份证入馆”的功能,让外来群体特别是短时居住的人员无需办理借阅证便可畅享同等化的阅读。
联动共建,城市书房覆盖城乡
城乡均衡、普遍均等,是公共文化深化均衡发展的难点和痛点。为此,立足“一主两辅”的城市格局,晋江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不仅覆盖主城区6个街道,还辐射到晋南、晋西等多个偏远乡镇,同时与图书馆分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多个点串点成线、串线成链,形成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大格局,实现总分馆图书资源的通借通还、数字服务的共享、文化活动的联动,“一公里半径服务圈”照进现实。
各界联动共建,多业态组合,是晋江市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的一大特色。
作为民营经济重镇,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到城市书房建设中来。晋江市11家城市书房中,有4家城市书房由政府和企业力量共同参与。除了英林镇城市书房,五店市传统街区城市书房由晋江农商银行共建;阳光时代广场的城市书房由阳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共建;金井镇城市书房由福建七匹狼实业有限公司共建……这种单位共管、政企共建的多元合作形式,盘活了社会资源,提升了城市书房的发展活力。
数据显示,2019年,分布晋江各乡镇的城市书房接待读者总量28万人次、图书流通总量36万册次,分别占11家城市书房接待读者总人次的46%、图书流通总册次的50.7%。城市书房如一个个“文化灯塔”,点亮了城乡百姓阅读普遍化、均等化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