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8版:焦点 上一版   

你多久没逛菜市场了?

越来越多年轻人重返“附近”,寻找“面对面”的烟火气

今年春节期间,厦门八市商户郑冬菊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

《狂飙》剧照。该剧的热播让菜市场也成了热搜话题

N央视网 界面新闻

经济观察报

菜市场、小摊贩、叫卖声,这些日常“附近”构成了我们身边的市井生活。在一般人印象中,菜市场是老年人常去的地方,年轻人更喜欢点外卖,或一键下单后等待食材的即时配送,住所附近的菜市场,似乎与他们压根就不在一个生活平面上。

如今,这种状况正在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回”菜市场,重回实体店,寻找和“附近”的情感联结,显示了他们对以往慢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互联网过度“影响”个体生活的某种反思。

逛菜市场

市井烟火中的“治愈”

菜市场,是一个撑起生活仪式感的地方。汪曾祺的“附近”之一是逛菜市场,他觉得市场里生机勃勃,“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记者在北京一家菜市场看到,距离闭市还有一小时,依然灯火通明。一位商户表示,原本逛菜市场的以中老年人居多,“现在来的年轻人也多了”。

“90后”公司职员李彦超下班后都会进去看看,他说:“点外卖高油高盐,自己做饭更健康卫生。这里的菜可以随意选,都很新鲜,有的比网上要便宜。”

选食材也是一种现实中的“偶遇”,李彦超说:“有时候来得晚,也能买到物美价廉的蔬菜水果。”从宏大回归具体,有一种真实感。“我在公司天天说渠道说战略,同事之间聊天下大事。到了菜市场,掂一下水果是不是饱满,肉眼判断一下鱼是不是新鲜,都是具体的生活技能。”

如今的菜市场,不仅是集市那么简单,还是一个舒压空间,一个社交场域,一种带烟火气的“附近”。“很多人是从小地方到大城市工作的人,在生活和工作当中会很疲惫。他们小时候,跟长辈经常去菜市场,第一块糖和第一口零食可能就是在菜市场吃的,形成了乡土记忆,成了和家乡的情绪连接点,可以让他们的心情舒缓,让情绪回到小时候,回到家乡。”有人感慨道。

网络社区

“人间烟火客”扎堆

曾有人预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年轻人将抛弃菜市场,如今这个说法开始被“打脸”。一些年轻人在线下组织起来,进行探索菜市场活动,希望从“屏幕的包围”走出来,感受实体,回到“附近”,找回“生活感”。在小红书上,关于“菜市场”的词条有75万多。

“豆瓣”上有个名为“菜市场爱好者”的小组。“组长”李凯成立小组的初衷,是分享随手拍的菜市场照片。没想到两年多时间,已经有超15万名成员加入。

组员们自称“人间烟火客”,在社区里分享自己身边菜市场里朴实的美好。根据后台数据统计,20到30岁的女性组员占到70%。

在小组里,昆明篆新农贸市场、苏州葑门横街、威海古陌早市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灵魂”菜市场;北京新源里菜市场、杭州采荷农贸市场等,则被誉为“网红市集”。

李凯表示,各地区相互聊得来的组员会组织聚会,聊美食,聊家乡,交朋友。菜市场俨然成了一种社交货币。在广东,几名年轻人成立“开FUN和朋友们”社团,经常组织青年探索活动。

为了“让大家的注意力回归到日常”,他们召集大家把关注力回到身边的菜市场里。活动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响应,在两周内,就有来自三四十个城市的一百多人报名参加。

曾参加过类似活动的网友“卢卡斯”告诉记者,自己打球受伤的腰和媳妇的孕情,曾得到摊主们的关心问候,感到了陌生人的善意。“互联网很便捷,触及了很多,看似到了远方,但身体感官并没有真正随着互联网延展出去,是虚拟的围观。”

大隐于市

找回附近的“生活感”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过去的人们住在一个社区,会很自然地知道隔几个街道会有一个果蔬市场,转几个巷子会藏着哪个好吃的苍蝇馆子。泥土气、鱼腥味、叫卖声、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实打实的足称、大气的抹零、“送头蒜”“搭把葱”“晚了留菜等着你”的人情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附近”的市井生活,形成人与人真实的连接。

去年上海一位网友的疫情分享曾引发热议:一位业主把可乐放在大厅分享给邻居,称“想喝的可以去拿”。随后,邻居们陆陆续续拿走可乐,也留下了辣酱、护肤品、方便面等物资。短短几个小时,“一箱可乐”变成了“一家小卖部”,宠物尿不湿、名贵护肤品、咖啡、啤酒等散落一地。同样的场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每个人的附近,成为共克时艰的最小阵地,很多人第一次明白了什么是“远亲不如近邻”。

当本地业态的数字化进一步深入,“附近”的价值重估也开始被写入城市发展规划。2021年10月,商务部公布了全国首批30个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提出以居民社区为中心,在步行15分钟的半径范围内,建立包括菜市场、便利店、餐饮、药店、便民维修等多种业态的社区商圈,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即时零售

本地商家顺势而为

“90后”周宇和妻子在北京经营着一家杂货店,不到一年的时间,这家小店已经收回成本,且每个月都能做到盈利。最近一个月,线下加上线上的营业收入接近100万元,其中仅美团平台的营业额就达到55万元。

谈到月销百万的方法论,周宇认为,将小店挂到外卖平台上,全时段全品类经营。即便线下客流大幅减少,小店的生意却能靠着外卖在线上迎来暴涨。“防疫政策优化后,我们店的线上订单也占很大比例。在后台能看到,不少消费者已经在线上复购了几十次。”

对于本地商家来说,顺势而为要增长,是新业态的爆发力,在这个层面即时零售提供的是新机会。在实现本地商业数字化繁荣的基础建设上,即时零售显然正在成为每一个本地商家的长效经营阵地。

武汉极客生活超市常年保持5000个左右的SKU,是当地单品最多的即时零售小店,数量相当于本地一家中等超市的规模。店主章元波经营了10年超市,极客生活超市是第一家以线上经营为主的超市,开业第一天线上只有9单,现在一个月有5000多单。

从第一天的9单到现在的一个月5000单,长期增长的背后是店长章元波对本地零售崛起的预判,以及抢先上线外卖平台的勇气。章元波坦言:生活超市每个月要更新10%左右的SKU,销售不佳的被淘汰,补上来的新品中有较大一部分是社交媒体上的网红商品。商品的更新策略,主要根据美团销售数据,我们常常能预估到一些爆品,看到什么火爆就卖什么。

□相关链接

寻味厦门

尽在八市

许多年轻人出游,除了造访当地最具代表性的人文自然景观之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最接地气、最有烟火味的菜市场。

有外地游客说,从厦门古朴、幽暗、喧闹的八市走出,周遭立刻变成了鲜艳、耀眼、繁华的现代都市,一个转身,恍如隔世。

说到厦门八市,应该是全国知名度最高的菜市场之一了,这里不仅是众多综艺节目、影视剧取景地,也是明星最常出没寻觅美食的地方。伴随着厦门旅游城市名片的宣扬和短视频网络的发展,八市迅速蹿红,成为近年来新晋网红打卡地和游客新宠。

当地有句俗话:厦门味道,尽在八市。所谓“八市”,其实全称是“厦门第八市场”,这个建立于民国时期的菜市场,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经过历年的修缮和改造,如今八市可谓厦门规模最大、菜量最多、海鲜最全、交易最活跃的菜市场。

比起闻名遐迩的鼓浪屿洋楼别墅和厦门的小资情调,八市才是厦门最市井的生活圈。老旧的骑楼之下,数不完的蔬菜水果、海鲜肉类摊档,传统闽南糕饼店铺,嘈杂的周边环境,拥挤潮湿的道路,充满咸腥海鲜味的空气,八市不仅是许多厦门人购买海鲜、采购家宴食材、置办年货的好地方,也是现在的年轻人品尝地道本土美食、寻找童年味道的地方。(综合)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