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华社
科技日报
近日,AIGC——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再一次引发公众关注:一款名为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程序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刷屏。
写论文、生成文案、作画、作曲……记者调研发现,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发展,开展智慧含量明显增高的创造性工作。人们追问,未来哪些工作或将被人工智能替代?将如何改变人类生活?
AI生成应用
在国内发展如何
近期备受关注的ChatGPT由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发布。有人将ChatGPT概括为“聊天机器人+知识检索+文本生成工具”。它不仅能与人类互动对话,还能完成写文案、论文、代码和翻译等各种具体任务。由于有流畅自然的多轮对话能力、更接近人类表达,且具备更强大的问题处理能力,吸引大量关注。
事实上,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据创新工场首席科学家、澜舟科技创始人周明介绍,澜舟科技开发的孟子模型已在营销文案生成、文学辅助创作、研报生成、论文助写、数字人脸生成、新闻报道撰写、智能客服等领域落地。
据合作企业统计,利用孟子模型,仅需几秒就能生成一篇营销文案,成本约2元,而完全由人工撰写约需60元。周明说,孟子模型所学知识远超个体,“写出”的文案在多样性和新颖性方面更具优势。“整体来看,利用AI辅助创作,提高内容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已是大势所趋。”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紫东太初大模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金桥也介绍,基于“紫东太初”大模型打造的多模态虚拟人“小初”,已拥有视频生成、智能问答、语音合成等多种能力。“紫东太初”在工业质检、影视创作、手语教学等领域也展现出广阔的落地潜力。
记者从百度了解到,百度正计划推出与ChatGPT类似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服务“文心一言”,这项工具将允许用户获得对话式的搜索结果。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百度在人工智能四层架构中有全栈布局,包括底层的芯片、深度学习框架、大模型及最上层的搜索等应用。“文心一言”位于模型层,计划于3月份完成内测,面向公众开放。
哪些职业和工作
会被AI取代
“AI这么能干,那我怎么办?”眼看AI能对各种问题对答如流、对各种资料信手拈来甚至“自圆其说”,不少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未来,哪些职业和工作会被取代?AIGC应用更多落地,将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与工作?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标准化、制式化的创作和职业将被更多替代,而具有独立思考、具备丰富创意的内容及工作,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认为,面对ChatGPT带来的改变,至少要加强两种能力:提出问题和优化答案。对这两方面能力要求高的工作,更不易被取代。
王金桥认为,对于有明确边界、领域知识固定的职业,AIGC可更多取代人类,如数据分析师、客服、导游等领域,或法律审核、医疗辅助诊断、各类资料审核等场景。“人机协同会是长期方向,但要完全代替人类,未来几十年都不太可能。”
AIGC在减少重复劳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会进一步激发创造力,为不同行业带来更多变革。
在王金桥看来,随着AI蕴含的知识、数据越来越丰富,可帮助人类减少重复性劳动。如在家装行业,AIGC可生成1000多种摆放,大量减少配图等工作,人类可以在这些组合里再进行个性化的优化改进。
科技创业加速器QAQ创始合伙人杜雨分析称,AIGC应用将提升生产效率,加速内容生产和产品研发进程;改变信息获取来源,优化用户搜索体验;也会降低互联网内容的生产门槛。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教授2017年就带领团队研发出能写诗的“九歌”。在他看来,AIGC有助于拓展艺术创作的想象力。创作者受自身习惯、风格与偏好影响,其想象力易拘泥于某一子空间;而人工智能没有桎梏与约束,能更好地激发艺术创造力。
如何看
AI生成应用的前景
业内人士认为,整体来看,AIGC未来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而目前在内容质量、投入成本、隐私规范、版权归属等方面仍存诸多问题。
沈阳说,目前已发现ChatGPT存在局限性,如基于知识产权、版权限制,专业报道内容不够;应对重复性问题的能力不足等。
周明表示,在长文本生成、视频生成、融入世界知识等方面,还需更好的建模方法;通过加大模型参数增强AI能力,其训练和推理成本高昂,需要探索更经济、有效的性能改进途径。
此外,隐私保护问题备受关注。王金桥认为,目前相关应用的隐私保护还未设立清晰边界,相关法律也需进一步厘清完善。
虎符智库研究员李建平认为,如同其他人工智能模型一样,ChatGPT是把双刃剑,既可以提升效率,也可能被滥用于剽窃、欺诈和传播错误信息等有害活动。比如,对网络安全行业来说,既可以用来生成恶意软件,也可以成为网络防御者的有力工具。
在规范方面,AIGC与人类的内容生产方式和效率差异巨大,也会出现版权归属、标准判定等新问题。技术的提供方和使用方应加速协同构建完备、可执行的技术应用规范。
周明说,人工智能技术专家需要与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及政府部门携手深度合作,搭建坚实的监管框架,才能推动AIGC更健康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专家:
ChatGPT不是“万能”的
近日,围绕热门科技话题ChatGPT,记者专访了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洪堡人工智能教席教授金耀初。
金耀初认为,ChatGPT离真正的专业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现在大家感觉很新奇,都在尝试玩一玩。有的人甚至以为ChatGPT什么都能干,可以很快用在自动驾驶之类的很多应用上,这其实是误解。自动驾驶的重点不是文本到文本的问题,纯粹的生成式模型是不够的。它需要其他判别式的机器学习模型,特别是实时场景的识别。
以现在热议的医疗服务为例,尽管ChatGPT在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但真实情况下人们会用ChatGPT来代替医师进行诊疗吗?至少目前还不行,因为无法保证它的答案百分之百是正确的。有人说ChatGPT有时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这样的描述是比较中肯的,人们不能忽视这种风险。
金耀初表示,这一波人工智能可能不会像第一波和第二波人工智能浪潮那样很快偃旗息鼓。它会继续发展下去,未来三五年,人工智能领域可能还会涌现一些令人吃惊的突破。很多基于ChatGPT的新的想法或技术或会涌现,并在此基础上找到真正好的细分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