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7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三体》里哪些科幻将成为现实?

《三体》热播剧主创对话科学家 为大家揭秘剧中的那些科学知识

“《三体》原来只是我们科幻迷们的话题,现在拍成了电视剧,连我的父母都在看。”电视剧《三体》热播,豆瓣的整体评分都在8.0以上,无论是路人观众还是原著粉丝,对剧版是整体满意的。

科学与科幻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三体》电视剧主创如何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呈现科幻?影片中哪些科幻将成为现实?现实中哪些科技充满科幻气质?

日前,《三体》电视剧主创白一骢、杨磊、陆贝珂和中核集团原子能研究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的科学家对话,为大家揭秘剧中的那些科学知识。

看点一

如何展现原著中的那些脑洞?

“跟我想的一模一样”“还原度太高了吧”“书迷狂喜”……电视剧《三体》播出后,网友对它最多的评价就是“神还原”,整个剧版的内容几乎严格按照原著的叙事在推进。

“三体游戏”的虚拟特效、“农场主”世界的奇幻形态、古筝计划……如何更好、更真实地将《三体》原著中这些脑洞展现给观众?《三体》电视剧总制片人白一骢说,作为《三体》资深书迷,主创团队请来六七十位科学家作为剧组拍摄的科学顾问,甚至就连魏成在剧中密密麻麻写了一屋子的公式也都是仔细求证过的。有时为了确认一个公式,剧组需要与科学家沟通一个礼拜。

总导演杨磊笑称:“我们拍这个戏就像重新上了一遍大学。”

看点二

这个飞船用到的技术

现在有了吗?

《三体》中有一位人气很高的角色:太空军指挥官章北海。面对三体人的威胁,他认为应该研发“无工质飞船”带领人类逃往太空。这种飞船利用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可控核聚变技术。

可控核聚变效益巨大,一直被视为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技术,但其研究十分困难,进展缓慢。

不过,我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去年年末,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装置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1兆安),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运行新纪录。

可控核聚变技术虽然仍是一个梦想,但已经不那么遥远。也许应用了该技术、能让人类得以跨越星际的飞船,在我们有生之年就可见到。

看点三

“古筝行动”现实里

能成功吗?

在《三体》故事中,为了抓捕地球上支持三体文明的组织,人们将一种极为锋利的超强度纳米材料细线拦在轮船必经的运河上。像古筝的“琴弦”一般排列,等组织成员乘船经过,“琴弦”就会将这艘船切成碎片。“琴弦”应用的技术是“纳米飞刃”,来自《三体》主人公之一汪淼的研究,是一种纳米级材料。

纳米是一种长度的度量单位,1 纳米等于10的负9次方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6万分之一左右,而纳米材料是纳米级结构材料的简称,这种材料的结构单元尺寸介于1纳米~100纳米范围之间。

那么,现实中有类似于“纳米飞刃”的材料吗?

其实,现在还真有一种纳米材料符合这几点,它就是碳纳米管。由于特殊的结构,它虽然十分纤细,却拥有极高的强度和韧性,是时下热门的“未来纤维”。不过,真想靠碳纳米管去切割轮船,还得解决许多科学难题,想得到真正的“纳米飞刃”,尚需继续探索。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郭延军说,“飞刃”技术的材料是碳纳米管,这是目前世界上强度最高的材料,但距离达到切割轮船的要求还很远,做太空电梯的可能性比做“纳米飞刃”的可能性大一些……

看点四

“智子”的通信速度

难道能超越光速?

《三体》中有一个很特殊的“人物”——“智子”,它是三体人派出的一种智能体,能够干扰地球上的科学实验,展现神秘现象扰乱科学家心神,还能监控整个人类社会。而最神奇的是,虽然地球和三体星系相距4光年,但“智子”竟能与母星实时通信,这是如何做到的?

原作中提到,这是利用量子的特殊性质达成的,这很可能是指“量子纠缠效应”。量子纠缠是微观尺度下的一种特殊现象。当有两个或一群粒子彼此相互作用后,会产生一种集体特性,这就叫量子纠缠。神奇的是,如果将这种纠缠着的粒子分开,无论它们相隔多远,都还保持这个性质。

因为这种变化是瞬时发生的,很多人认为这种瞬时作用可以用来革新通信技术。

不过实际上,信息传播是需要载体的,而量子纠缠之间不存在能传播信息的载体。

所以目前为止量子纠缠无法用于通信技术。“智子”的瞬时通信,在现实中很难发生。

看点五

太阳作为信号放大器

可行吗?

一个年轻的女科学员调整雷达发射器方向,对着太阳发射信号,以“恒星级”的传输功率向宇宙打出了人类文明的第一个招呼……这是电视剧《三体》第一集出现的一个场景。那么太阳作为信号放大器是可行的吗?

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项目(JUNA)首席科学家柳卫平称,这个严格地说是不可行的。大方向是对的,但一个太阳的引力太小了,原著把这个效应夸大了1亿倍。

看点六

现实中能做出

“水滴”探测器吗?

一个只有3.5米的“水滴”探测器,却以人类无法理解的速度、机动性和坚不可摧的强度,摧毁了人类近2000艘恒星级战舰的联合舰队。现实中我们真的能制作出“水滴”吗?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郭延军教授在对话中为大家揭秘:只有密度极高的材料,才能够用强相互作用构成这样的“水滴”。一个肉眼能看到的“水滴”,它的万有引力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此外还会有各种附带的物理效应,因此不会像镜面一样,呈现一个“水滴”的形状。

编后

了解这些科学乃至社会学知识,你的追剧、追番体验也许会更好。人类目前掌握的知识有限,但人特有的想象力却是无穷的。这也许正是科幻故事最大的魅力:只需片刻,它即可将我们带往前人未至之境。

(综合经济参考报社、新华社、科普中国、央视剧评)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