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综合北京晚报 新华
光明日报 扬子晚报
编前:近日,陕西秦汉栎阳城遗址考古又有新发现,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了两座战国至秦汉时期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出土大量建筑构件。其中,在三号古城中,发现了冲水式厕所的使用痕迹。这个冲水式厕所距今已有2400年。
厕所的变革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今天的《史话》就一起来聊聊古人的厕所。
考古新发现
这个2400年前的“冲水马桶”
秦献公和汉高祖都用过?
秦汉栎阳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据文献记载,在秦迁都咸阳之前,栎阳曾为秦都30余年,其间秦人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商鞅变法就在这里展开。
在发掘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在三号古城的3号建筑西侧清理出的一处厕所遗迹,由台基上的室内厕位和房外排污坑两部分组成。
由于受到晚期遗存破坏,厕位上部结构已不存在,考古人员清理出了陶质便器与弯管的组合遗存。
通过考古清理和进一步的解剖发掘揭示,三号古城3号、11号等建筑从战国中期建成之后,一直延续使用到西汉前期,建筑形制、布局未有改变。“栎阳城是秦孝公于公元前383年开始修的,到今天已有2400多年了。这个建筑经过解剖,我们判断应该是从战国中期开始修的,建设之后一直沿用到西汉前期。厕所的设计、施工应该是跟这座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因此也已存在2400年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队长刘瑞介绍。
“根据考古发掘,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冲水式厕所。虽然上半部分破坏了,不知其原貌,但陶便器下面是个斜槽,且连着陶弯管,其位置在室内,所以用过之后肯定要冲水,不然屋内气味会很臭。”刘瑞笑着说,这次发现的冲水式厕所,不仅有可能秦献公用过,而且说不定汉高祖刘邦也用过。
古代厕所 流行建在猪圈附近
不必讳言,厕所是人们每天都要去的地方。
厕所有公厕和私厕之分,学术界有一种观点,最先出现的应该是公厕,而非私厕。
先秦时代的公厕有具体的选址和建筑标准。《墨子·旗帜》中称:“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为民溷,垣高十二尺以上。”所谓“屏”,就是围墙作厕;“溷”,则是古人对厕所的另一种叫法。
墨子生活年代的公厕,应该是一种标准化厕所,规格统一:围墙周长“三十步”,越过了40米;高一丈,超过了2.3米。这是供军人使用的厕所。如果是民厕,围墙增高,达一丈二,越过了2.7米。厕所有这么高的围墙,想偷窥是很困难的,可见中国古人很有心,充分考虑到了隐私保护。
从“民溷”一说中还可知道,古代厕所除了建在路边,还流行建在猪圈附近。“溷”,即猪圈旁边的厕所,这种厕所选址理念古今通用。《汉书·刘旦传》记载,燕剌王刘旦在谋夺皇位失败前,从家里厕所中跑出了一大群猪,被视为“凶兆”,凶兆背后反映的,是厕所与猪圈建在一起的社会风俗。
悲催的晋景公 掉进粪坑身亡
现代考古已发现了不少古代厕所。其中,西汉梁孝王王后陪葬品中的厕所,现存于河南永城芒砀山汉墓中,其制作工艺兼具舒适感和美观度,该水冲式厕所是用石头精雕细刻的坐便器,表面打磨得很细,前面有脚踏,旁边有扶手。墙壁上还有引水的凹槽,引山泉水来冲洗厕所。这个石制坐便器,与今天广泛使用的冲水马桶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比现代的马桶早了2000多年。
梁孝王王后陪葬品的厕所,应该属于私厕一类。不过,古代普通厕所应该不是这样,从史料上看,一般是挖出一个很大很深的坑,筑墙围成厕,俗称“茅厕”、“茅房”。《左传·成公十年》中有这样的记述,晋侯“将食,张,如厕,陷而卒”,晋侯即晋景公,他在吃饭前觉得肚子胀,上厕所,结果一不小心掉进粪坑里淹死了,可见粪坑之深。
西晋超级豪厕 被误为主人卧室
发展到后来,厕所越来越讲究,出现了不少豪华厕所。如在晋代,一些贵族家的厕所,连现在的五星级厕所也没有那样讲究。据《晋书·刘寔传》记载,西晋超级富翁石崇家的厕所,便是超级豪厕,装潢考究,“有绛纹帐,裀褥甚丽,两婢持香囊”。如厕者方便后,还要换上新衣服。刘寔是当时的朝中重臣,他都没上过这样的厕所,误以为进入了石崇的卧室。刘寔不习惯,最后找普通厕所方便。
东晋大将军王敦,当年第一次上妻子武阳公主(晋武帝司马炎之女)家厕所,还因为厕所太豪华讲究,而闹了大笑话,被南朝刘义庆收录于《世说新语》“纰漏”卷中。当时厕所内放着干枣,是用来塞鼻子的,王敦以为是供如厕食用的,结果将枣子全吃了。出厕所后,婢女端来洗手的肥皂水,结果他当茶水一饮而尽。
石崇、武阳公主家的厕所属于私厕,豪华公厕在古代也有。明末清初佚名小说《掘新坑悭鬼成财主》中,主人穆太公盖的厕所,便可以说是一种乡村豪厕。
穆太公是浙江湖州乌程县的农民,在家里建了三间厕所,里里外外粉刷装潢一新,比乡人的卧室还干净、舒适。又请人题诗作画,张贴于厕壁上,“登一次新坑,就如看一次景致”。凡来上厕所的,还可免费得到手纸。
穆太公建的公厕很高级,服务又好,久而久之,打出了“新坑穆家”厕所品牌。穆太公建这么好的厕所,原来仅为收集粪便,他看准了“厕所经济”,靠卖大粪发了大财。
虽然“新坑穆家”是小说描写,但并没有脱离现实。
戚家军营内 约50人“开厕坑一个”
古代厕所,在很多时候男女共用,只讲“先来后到”。但男女毕竟有别,特别是公厕,如果男女共用,显然是很不方便的,更谈不上隐私保护。
厕所具体何时分出男女的,史料上并没有明文记载。从现代考古出土物来推断,至迟在汉代,厕所已分男女。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中,有一件汉代陶厕与猪圈建在一块,猪圈两边各建一个厕所,应是男厕与女厕。这样设计的好处,一是可减少误入,二是可避免男女同时如厕会面时的尴尬。
对厕所数量,古人依人口比例来考虑。明戚继光《练兵实纪》一书里,便透出这种规划理念。其卷七中,是这样规定军厕数量的:“每马军一旗(每旗辖三到五个队,每队11人),每车兵二车(每车24人),各开厕坑一个,于本地方。”即在戚家军营内,每50人左右建一厕所。
清代出现私人开公厕 还做广告揽“生意”
既然有公厕,就需要管理者,即俗话说的“看厕所”,特别是在城市,厕所卫生事关整个城市环境。
《周礼》中出现的“宫人”,其实就是厕所管理员。传说中最早一位有名有姓“看厕所的”,是淮南王刘安。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太平广记·神仙》中记载,刘安死后升天途中,遇到天仙时犯了“大不敬”,结果被告到天帝那里。本来应该赶出仙境的,后经八公说情,“乃见赦,谪守都厕三年”。给天庭看了三年厕所后,刘安才成了长生不老的仙人。
显然,这是一个神话传说,刘安死后是不可能看厕所的,却反映了古代厕所有专人管理的事实。
在清代,公厕管理有了新的变化,出现收费厕所,在当年也算是一桩新鲜事。
《燕京杂记》记载,当时“北京的公共厕所,入厕者必须交钱”。交多少钱呢?“入者必酬一钱”。“一钱”,即一文钱,在当年的苏北,25文可以买到一斤鲜鱼,可见那时北京厕所收费还是贵的。
因为有利可图,社会上出现了私人开公厕的现象。为了揽“生意”,增加营业收入,厕主往往还会做广告,在厕外张贴大幅吸引人的布画,竖一大广告牌,上书“洁净毛房”之类字样。厕所里面还会摆上小说等书籍,供如厕者阅读,争取“回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