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喝咸粥、做“头牙”、龙抬头……

二月二,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N海都记者 罗丹凌 梁展豪

实习生 周婉怡

今日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都说“龙抬头”后,雨水将增多,这一说法是否属实?“龙抬头”时,福州和闽南都有什么习俗?

今天的《谈天说地》,我们邀请气象专家与民俗专家,为大家答疑释惑。

“龙抬头”之后 雨水将逐渐增加?

癸卯兔年很特别,由于是闰二月,因此就拥有两个“龙抬头”。老话说“两个龙抬头,乞丐富流油”。农历二月二古人观天象,把天球赤道和黄道一带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组,每七宿为一组。其中,“东方苍龙”包含的七宿,连起来的形状像一条龙。“龙抬头”指角宿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的形象,如同“龙头”抬起。

古代民间传说“龙抬头”这一天是掌管降雨的龙王苏醒之日,自这天起雨水会逐渐增加,因此这天又被称为“春龙节”。从科学的角度,福州气象专家苏同华解释道:“二月二过后,南方降水逐渐增加是因为秋冬季节是北方冷空气占主导因素,冷空气一般比较干冷、密度大。但在‘龙抬头’这一天过后,冬季趋于结束,气温慢慢回升,南方的暖湿气流频繁北上。冷空气冲到暖湿空气下方,暖空气上排。此时,冷暖交汇更容易形成一些低温阴雨的情况。”

“二月二”正是闽南人做“头牙”的日子

“二月二”这一天不仅意味着天气的变化,还有许多有趣的民俗。

北方人会去理发讨个喜气,“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就连吃东西也十分讲究——吃水饺叫“吃龙耳”,吃面条叫“扶龙须”,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

不过,在北方这么隆重的日子,到了咱闽南,却冷清许多。

闽南人没有过“龙抬头”的习惯。在闽南民俗中,每逢农历初二、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被称为做牙。因为正月初二,土地公已被送上天去,而正月十六,还在过元宵佳节,为此,二月初二就成了“头牙”。在闽南地区,农历二月初二,是修缮屋顶、理头发、做牙祭的日子。

“二月初二是农民的土地公生日,过完这天,农民就要开始春耕、播种。”民俗专家介绍。一般“头牙”过后,大地回春,适合耕种,因此,农民过完这天,就要准备农耕的工具、种子和肥料,开始这一年的辛劳,所以叫做农民的土地公生日。

“二月二”煮咸粥 弘扬勤俭持家的美德

农历二月初二还是传统花朝节,俗称“花神节”。2020年,“花朝节传统习俗”荣膺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宋代梁克家所著的《三山志》记载:“开花园州园在牙门之西,所谓春台馆是也。岁二月启钥,纵民游赏,常阅一月,与民同乐也。”花朝节是属于春日与百花的日子。

据民俗专家郑先生介绍,二月初二最特别的习俗是吃咸粥,这是福州地区的特色民俗。旧时福州物资匮乏,百姓只有在春节前办置年货时才能采购一番,等到了二月初二,节俭的福州人会将正月剩下的食品混在一起,加上糯米煮成粥一起吃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二月二”煮咸粥的习俗。如今部分福州人依旧保持着这样的习俗,弘扬福州人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