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都是400+高分,考研越来越‘卷’了。”21日起江西、河南、天津、安徽、福建等多地陆续公布2023年考研初试成绩,查分时的各种画面频频刷屏,无不传递着考生溢于言表的激动心情。北京地铁上岸站,更是成了火爆的打卡点,不少考生来到这里讨好彩头。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为474万,同比增长17万,报考日趋理性。报告显示,在“考研热”的持续升温下,考研俨然已成为“二次高考”,双非学校成为报考热门,报名人数快速增长,“逆向考研”成为不少考生的务实选择。
寒窗苦读,终换今日梅花香,随着成绩的公布,不少网友直言“苦尽甘来的喜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
满眼都是400+,考研越来越“卷”了
“406分!这个分数已经很满意了。”考生王同学自述经历了心情的大起大落。
王同学报考了一所热门211高校的文学类专业,“我是跨专业考生,虽然本科专业也是文科,但接触中文专业课的时间毕竟还是短了。”小王表示,能够考到400+的分数,已经在自己的意料之外了。“但没想到的是,考研群里的‘战友’们分数比我还要高,一个个都是400+的分数。能不能进复试还不好说,这个专业留给考研学生的名额本来就不是很多。”
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像王同学这样考出400+高分,却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进复试的学生并不是少数。
不少网友晒出了考研成绩:“想去北京大学,考了424分。”“报了复旦大学电子信息,考了412分。”“南京大学新传,415分求上岸!”一位网友发帖表示,自己报考了一所985高校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395分才排55名”。
“二战”没成功,她决定去找工作
同样感到希望渺茫的,还有“二战”考生许丽丽。“开始复习前,就有人提醒过我,跨专业考研必须承受压力,要比别人付出更多。没想到连续两年了,我还是‘卷’不过别人。”许丽丽是一位标准的工科女,考研时却更青睐文科法学专业。“律政类电视剧我看了个遍,女律师实在是太令人羡慕了。”
要考就冲着最顶尖的去。许丽丽将考研的目标定在了顶级政法类高校中国政法大学。谁知道,第一年考研连复试的“门槛”都没够着。卧薪尝胆又一年,小许再一次走进了考研初试的考场。“查到370分的分数,我的心凉了半截,法律是真的不好考。”
“我暂时不想考研了,趁着自己还有应届生的身份,先找个实习再说。”许丽丽开始将目光转向就业市场,“我的本科学校也是所‘双一流’,找个工作应该没那么难吧?”
网友晒考研点滴,勇往直前不负韶华
不少考生回忆说:“考试那几天都没慌,查成绩时却是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临近成绩查询时间点,有的考生“双手合十”,也有人小心翼翼地遮住屏幕屏住呼吸心中默念“3、2、1”,只敢偷偷看。
随着分数的公布,每位考生都迎来了新的起点,不论成绩好坏他们都将重整旗鼓,踏上新的征程。
有网友还晒出陪伴自己的书本、笔记、作息表……还有网友晒出过去一年考研用掉的稿纸和笔,它们记录着所学的知识,也见证着无数的日日夜夜。
前路浩荡,万事可期。不论你正经历尘埃落定的如释重负,还是满脸惆怅的失意失落,一次的成功或失败并不能定义一切,每个人都将拥有属于自己的璀璨人生。
专家建议
考研不能急功近利
提高综合素质是关键
满眼400+的高分,考研为啥越来越“卷”?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操太圣分析,考研现在关注度很高,这表明考研目的不单是追求知识学问,还可能是其他工具性的目的,如就业的需要。
目的的多元也带来了考研人群的复杂性,人数的持续增多使得考研的竞争日趋激烈。其中又表现为考研成为很多大学生的必选项(其中不乏盲目跟风者),以至于考研辅导也成为一种产业,考生对报考学校、专业、方向、导师、题型、作答方式等研究得越来越细致深入,就是越来越“卷”了。
操太圣介绍,在笔试的基础上,一些院校和导师加强了面试环节,对考生进行更加全面的考察。这也提醒考生们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临时抱佛脚,而是平时就要认认真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考研热”持续升温,也成为历年全国两会热议话题。改变高考考研“唯分数论”,不少代表委员提出解决方案。
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景坤建议,将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改为申请审核制。他说,现行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录取方式较单一,“仍是唯分数论,人称‘小高考’”。研究生考试由统考改为申请制,模仿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一名考生可以申请若干所学校读研,其中综合成绩=研究生学科专业等级考试成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本科平时成绩+本科科研成果(经历)+平时课外学习经历。
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也建议:进一步提高“推免”比例,尤其是“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可以使更多的优秀本科生从考研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完整的本科学习过程,尤其是研究型学习、挑战性学习和科研训练,提升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小贴士
还有几道关?分数线会涨吗?
21日9点开始,江西、湖北等地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对社会发布成绩,考生只需要输入准考证号和身份证号就可以查询。
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招生老师姚辰松表示,成绩出来后考生不仅要关注国家线,也一定要关注自己报考院校的分数线。“首先考生查询到自己的成绩之后,要看一下历年的国家线,今年的国家线暂时没有发布。达到国家线之后,再看看成绩是不是达到了报考学校的分数线,这个也还没有出来,考生要预估一下自己的成绩是不是能够达到报考学校该专业的分数线。”
按照往年经验,各研招单位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底展开复试工作。复试主要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考试流程大致包括笔试、面试和英语能力测试等。天津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郝丽芳介绍,每所学校具体复试形式、科目、内容等相关信息均会在学校的官网上进行发布,需要考生及时关注。“以往的复试方法和内容,可以提前去官网查询了解。复试需要提前准备一些材料,比如说学历学籍材料、专项计划考生的一些证明材料等。”
在国家线公布之后,各科通过国家线,但未通过目标院校院线的同学,也不要灰心,还要及时关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调剂系统,有调剂名额的招生单位将会发布相关信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处研招办主任王旭青介绍,按照往年经验,调剂系统一般在4月份开启。
考研专家表示,今年报考人数增长放缓,而且由于疫情原因弃考率大增,从近五年的分数浮动来看,2022考研分数线增长幅度较为明显,今年政治和英语题目偏难,所以分数线大概率还是会持平或微跌。不过这只是推测,国家线现在还没有透露,究竟是下降还是增高不得而知,而且每年都会有高分出现,但这只是一种“假象”,所以大家不用过于担心,好好准备复试,争取成功上岸!
(综合央视新闻、央广网、青春上海、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