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华
北京晚报
央视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惊蛰时节,桃红柳绿,春水初涨;春雷乍响,蛰虫初醒;大地春回,韶光弥漫。
蛰虫因春雷惊而出走?
惊蛰,在汉朝初年叫“启蛰”,后来为避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41)的名讳,改叫惊蛰。
古人把昆虫、动物的冬眠叫作“蛰伏”。启蛰,就是将“蛰伏”的动物、昆虫唤醒。
古人笔下的月令物候,以冬眠动物的动与静来描述时节的转变:
立春时,蛰虫始振。苏醒了,伸懒腰,但是不起床。
春分时,蛰虫咸动,启户始出。起床了,洗漱完毕,出门游玩。
秋分时,蛰虫坯户。天凉了,犯困了,关好门窗。
霜降时,蛰虫咸俯。天冷了,吃饱喝足了,进入梦乡。
而对于惊蛰的意思,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说:“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轰隆隆的雷声响起,于是“蛰虫惊而出走矣”。真的是这样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副教授江晓东介绍,从气象特点看,惊蛰前后气温回升加快,雨水增多,寒冷的日子即将过去。此时土壤温度升高,伴随着暖湿空气势力的增强,空气中水汽逐渐充沛。
高耸的雷雨云系在这一时期得以发展,云中正负电荷激烈碰撞,使春雷响彻天际。
“至于‘春雷惊百虫’,实际上是古人对物候现象成因的一种误解。”江晓东说,古人认为,惊蛰节气前后,频繁的春雷“叫醒”了冬眠的昆虫,过冬的虫卵也开始孵化。但实际上,地下冬眠的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真正让它们结束冬眠、爬出地面的原因是气温回升。
惊蛰为何要吃“梨”?
“惊蛰”花信分别为: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桃花是春的使者,晋代陶渊明笔下的桃林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
适时而食,不时不食。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萧放介绍,惊蛰时节,我国北方和南方部分地区有吃梨的习俗,“梨”谐音“离”,意在让虫子远离庄稼,获得丰收年景。当然,早春容易外感咳嗽,梨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