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讯(记者 罗丹凌)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福建省委副主委、福建工程学院副院长韦建刚提交了《关于协同赋能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竞争能力水平》的提案。
韦建刚认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新兴海洋生物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在该产业上的竞争力偏弱。2021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34050亿元,其中海洋医药业仅占比约1.5%,同时,科研创新存在明显的不足,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新药数量少,研发投入少。此外,产学研用不紧密,我国现有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主体以研究院、高校为主导,企业为辅助,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
为此,韦建刚提出了四大建议。首先,高标准、系统化推进“国家海洋创新实验室”及其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支持以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学科为主体的国家级海洋创新合作平台,形成以国家和省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为引领的发展架构。系统配套推进各省级“海洋创新实验室”产业园区建设,高标准、严准入、防重复地做强做优海洋公共技术与公共服务功能平台;建立以产业研究院对外、科技转化平台为中试与产业化孵化加速器、龙头涉海企业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等。
其次,营造创新生态链,打造全链条、互带动、良循环的海洋科技创新生态圈。以市场龙头为产业链主体,以国家海洋碳汇交易中心为抓手、高水平海洋智库为沟通桥梁、海洋产业研究院的科技孵化与知识产权合作机制为基础、以绿色金融为支撑,合力打造全链条式协同创新竞争合力。
再次,配套支持创新海洋生物医药细分领域的研究和成果转化。重点发展海洋创新药物、功能性生物制品、功能性食品、海洋生物材料等细分领域产业。加大海洋生物基因、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制品的研发与产业化等。
最后,构建海洋生物赋能生物医药产业的协同创新应用机制。应加大协同应用与科技消费机制建设,鼓励大数据与AI技术基于安全基础上更多地应用到海洋生物医药的资源挖掘、创新研发、产业化等方面,精准引进国际相关涉海生物医药头部企业主体,形成产业集聚,建设高效的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研究技术管理平台和孵化推广基地,打造国家级“蓝色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