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涓 通讯员 于艳鋆 付佳萍 黄凯 实习生 林叶清 文/图
谈及“她”,你会想到什么?是刚柔并济,还是巾帼不让须眉,能顶半边天?
不论是国门线上的70后“办案专家”段小红,怀揣乡村振兴梦的80后“返乡菇娘”于艳,还是新兴建筑技术王国里的90后“玫瑰小将”徐媛彬,她们向阳生长,凭借辛勤的汗水、不懈的奋斗、出色的能力,在不同领域散发璀璨光芒。每一种“她力量”,都演绎了不起的“精彩”。
段小红:国门线上的70后办案专家
一米七的高挑个头,齐耳的短发,温柔却锐利的眼神,1976年出生的段小红,给人的印象总是精神、干练。在许多人眼里,她天生就是当警察的料。
她是厦门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高崎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法调查队副队长,18年如一日坚守一线执法办案岗位,是福建边检机关从事执法办案时间最长、经办案件数量最多、钻研总结办案经验最丰富的“执法尖兵”。面对工作,她感慨最多的是“我热爱执法办案,这是一份有挑战的工作”。
“小红办案灵活多变,善于以柔克刚。”说起段小红,同事们都会提起她2006年办理的一起非法出入境案件,段小红对这起案件的处理方式,至今仍被大家奉为学习样板。
当时,高崎边检站接收了一名被境外移民机关遣返的青年男子,因为身份和所持证件存疑,需对其作进一步核查。段小红正好负责对该男子进行调查询问。
“你年纪挺小,在国外不容易吧!”刚接触到该男子,段小红耐心地以一个大姐姐的身份和他聊起了家常。该男子先是沉默,明显存有戒心。
段小红继续和其聊家常:“回家了打算干什么呢?”“怎么回家,有人接你吗?”“家住哪里,你的家乡一定很美吧?”一系列普通的询问,让男子逐渐放下戒心,敞开了心扉。
在不断交流中,段小红发现,该男子的口音和所持证件户籍地不相符。她决定以此为突破口,加强对该男子的询问。“对了,你的名字怎么写?有曾用名吗?”段小红有意提及他的名字。
再次被问及真实姓名时,该男子犹豫了一下,道出了自己曾经的户籍姓名。
经进一步调查,段小红发现他有个长相极为相似的双胞胎兄弟,涉嫌参与入室抢劫,目前在逃。段小红起了疑心,突然对该男子喊出那个双胞胎兄弟的姓名,他本能地抬头应了一声,从而暴露了身份。在后期不断的询问中,该男子逐渐编不下去,谎话让他的压力越来越大,当场号啕大哭,供认了自己变换身份在外潜逃多年的事实。
除了是“读心女警”,段小红更是“拼命三娘”。
在办理另一起非法出入境案件时,处理完手头工作,已经凌晨2点,同事们都疲惫不已,只有她仍独自坐在办公室里翻看案卷,默默地复盘案件的处理流程、询问技巧、法律适用问题等。第二天一大早,她又在群里与大家分享前一晚琢磨总结出来的经验。
于艳:怀揣乡村振兴梦的80后返乡菇娘
近日,在位于福州罗源起步镇的百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谷农业”),记者看到,厂房内几十名女工正快速地对一簇簇海鲜菇进行挑选、装袋、称重、封箱,1987年出生的返乡女青年、公司总经理于艳则在一旁检查工人的包装。
于艳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和记者聊起了她的梦想。“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小时候家里也种植香菇,但因为技术原因,质量和产量都不是非常好。所以我一直怀揣一个梦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助推菌菇产业的发展。”
2013年,研究生毕业后,于艳毅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选择回乡,进入“百谷农业”从事海鲜菇种植。初入公司的她,很快就利用自己所学的行政管理学专业知识,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帮助企业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
然而,怀揣菌菇梦的她并不满足于只做行政工作。“刚到公司的时候,对菌菇技术不太了解,但我知道不懂技术就做不好企业。”于是,她每天早上跟在技术员身后,进大棚了解海鲜菇生产的各项指标、技术;晚上整理总结、做实验;闲暇时间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渐渐地,她全面掌握了海鲜菇的生长习性。
日复一日的学习,让于艳从海鲜菇种植的“门外汉”,成长为侃侃而谈的“代言人”,还被选任为省、市、县级科技特派员。在罗源大力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于艳管理的百谷农业也逐步发展壮大,目前日产海鲜菇鲜品15吨,产值从2013年的500万元激增到2023年的50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于艳还不忘带领附近村民发家致富,让他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百谷农业百余名员工中有95%是附近村民,90%是女性员工。招募员工时,于艳都会上门了解情况,对家庭失亲、有残疾家人要照顾的困难家庭,她会更关注。
“我在这里工作了四五年,原先在家带小孩没有经济收入,现在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就业村民练玉洁感慨道,“有什么问题她都会第一时间帮忙解决,我们这里的姐妹都像一家人一样。”
徐媛彬:BIM王国里的90后玫瑰小将
在大力推进建筑信息化的今天,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技术)已在国内外建筑行业广泛应用,它可以使整个工程项目在设计、施工、使用等各个阶段都能够有效实现节省能源、节约成本、降低污染。在BIM这个新兴行业王国里,1997年出生的“玫瑰小将”徐媛彬脱颖而出。
“刚开始接触BIM的时候还不是很适应,要适应操作、立体的思维,因为那时候大多还是用CAD平面画图。”在大学期间,徐媛彬通过舍友偶然接触到BIM,当看到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行直至全寿命周期的终结,全部信息都可以呈现在三维模型上时,她感到十分惊奇,便对BIM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可学校并没有开展BIM软件应用的相关课程,一向喜欢钻研的她,就通过网络课程开始自学,不懂了就去请教老师,最终,她通过校招,进入中建海峡(厦门)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担任BIM工程师一职。
入职之后,徐媛彬发现自己之前学的内容不全面,不足以支撑她的工作需求,而BIM又是刚兴起的行业,她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还应不应该在这个行业继续发展。“后来,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师傅,师傅说,BIM技术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因为师傅的鼓励,她决定“燃”一把,在公司培训过程中不断努力学习,汲取知识。
徐媛彬告诉记者,暖通专业的她,刚开始很难看懂结构、钢筋图纸,她就和它们“死磕”,经常在下班之后利用工余时间学习相关知识,不懂就问同事、问师傅。在不断学习中,她不仅将工作完成得越来越好,还考取了BIM二级设备证书和Autodesk教员证。
在厦门西海湾邮轮城7^#地块非航站楼项目中,徐媛彬和团队成员一起,利用BIM技术反复调整,模拟施工,为项目大大节约了成本。
在公司选拔人员参加福建省首届“数字工匠”建设行业BIM技能竞赛时,徐媛彬积极报名,埋头苦干,凭借不服输的劲儿一路高歌,在90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女选手在BIM技能方面其实很有优势,尤其在应用上我们会更加细心,耐心地反复调整构件参数,确保最后出来的模型更加完善。”徐媛彬认为,这只是她的开始,她相信通过自己的奋斗,在BIM这片新天地中,终有一天会开拓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